第12章 2月8日,吉蘭泰鹽湖,罕烏拉山,烽火台(2 / 2)

吉蘭泰鹽湖是戈壁草原、沙丘環抱、呈北東—南西走向的橢圓形盆地。吉蘭泰鎮就鑲嵌在鹽湖中,道路和建築物都比較古舊,處處透露出古老悠遠的曆史氣息。我們在吉蘭泰鹽化集團與當地小說作家黃聰彙合,由他做向導,參觀鹽湖及開采、精選、製鹽等生產流程。鎮子不大,汽車很快就到鹽湖邊。因為運鹽車長期碾軋形成的路上,坑坑窪窪,前麵有汽車經過即揚起白色堿土,彌漫一片,看不清方向,隻好停下。拐到立有“鹽根”石碑處的鹽湖碼頭處,風雖然瘦硬如鐵,但空氣清明。黃聰父輩也是民勤人,他用標準普通話煞有介事地介紹有關鹽湖的種種。鹽根混在堆垛鹽料中,晶瑩剔透,冰清玉潔。鹽根俗稱青鹽、玻璃鹽、水晶鹽,產於鹽湖深部,礦床地方最厚處大約10米,最薄處也有1米,塊大、結晶休透明,是製造光學儀器的原料,還可製成工藝品,也是中醫、蒙醫、藏醫的重要藥材。鹽根不可再生,因此珍貴。吉蘭泰有全國最大的胡蘿卜素生產廠,其原料是從鹽湖鹵水中生產出的“鹵蟲”,這是一種紅色微生物,肉眼看不見。“鹽根”、“鹵蟲”讓大家長了見識。

然後到采鹽區參觀。鹽湖湛藍,與天同色。冬天,沒有生產,采鹽船和鹽湖都靜悄悄地休眠,隻有攜帶鹹味的大風肆無忌憚地猛吹。采鹽船采用直鏈吊鬥式,形同采沙船。據說操作采鹽船的清一色全部是女性,每艘船2人, 24小時輪班,節假日不休息,隻有冬天最寒冷時放徦。而以前全部是男子涉入湖水作業,因長年累月浸泡、腐蝕,身體嚴重損傷。毫無疑問,古代,這種苦力最早都由戰俘、罪囚犯等人來承擔。

關於鹽湖,有兩則傳說故事。有一對蒙古族戀人在湖邊放牧,小夥子取水時不慎失足喪命,姑娘在湖邊哭七天七夜,晶瑩淚花凝結而成鹽粒,於是湖水變成鹽湖。另據說,一位名“吉蘭泰”的老人放牧到巴彥烏拉山麓,發現茫茫湖泊,後人便以老人名字命名。

我們還參觀了加工區和鹽場。整體印象是澀白、寒冷、清澈、碧藍、壯觀。而那些廢棄的冷鐵設備、采鹽船,在刺骨寒風中呈現著另類剽悍。

堿土飛揚,寒風冷峻

古老的吉蘭泰鹽湖在休息

而這般采鹽船已退休

春回大地地

當年輕的女司機們架船出工

它隻能回憶每一個鹽堿水浸泡的日子

漢唐以來,或者更早更還時候

戰俘,罪囚,苦工

在大號蚊子與監工皮鞭、刀劍下

泡破雙腿,泡完一生

而潔白如雪的鹽

隨馱隊走向哈密、三盛公、磴口

有的過了黃河,有的順流而下

帶著沙蒿、蒙古扁桃和鴻雁、地雀的囑托

當然,也有長城、烽燧的平安信息

融進四麵八方的肌體

麵對這艘最近的廢船

我忽然起漫長歲月中拋光打磨的鹽工

他們如何從遠方來

又如何永遠離開這片鹽澤地

是誰不斷鞭打他們的肌體

又是誰讓他們燃起愛情之火

天藍地靜風清

我讀不到古代鹽工的傷悲

隻願這廢棄的采鹽船

能在博物館裏安然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