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2月8日,吉蘭泰鹽湖,罕烏拉山,烽火台2(1 / 2)

到高巍如山的鹽堆附近,停著很多排隊等待裝運鹽戴的貨車。我與兩位內蒙古司機做了簡短交談,得知他們往青銅峽運送,每天一趟。

吉蘭泰鹽湖通鐵路、公路之前的漫長歲月中,全靠駱駝馱運鹽。每次出發前,駱駝客們便會將駱駝“吊”上三、四天,就是讓駱駝少吃,以便適應長途跋涉中不能正常進食的情況。2014年,有關單位組織“重走茶葉之路”活動,駱駝蹄子磨破,淹留某地,電話求助。張文彬兄也沒遇到過這種情況,請教駝戶。駝戶支招:將駱駝牽到濕潤的堿灘裏,站一天就治療好了。果然湊效。這些經驗都是千百年來駱駝客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憑空想象不出。

離開吉蘭泰繼續北上的路途中,張文彬兄還說了另外一種近似殘酷的駱駝生活。公駝本來性情並不溫順,尤其是發情期,暴躁易怒,難以駕馭。因此,要在它們剛剛成年就“去勢”(閹割),從此終生乖順,在行走中消耗完生命。就是說,作為動物的正常生理需求,大多數公駝都無法享受。

在黃沙漫漫的古道上談論這個話題,確實有些沉重。前麵恍恍惚惚,有波浪在天邊湧動,似乎出現海市蜃樓。

為節省時間,我們原計劃路過敖倫布拉格鎮時用午餐。這座沙漠小鎮以前是蘇木,1999年8月與巴音毛道農場合並為鎮。“敖倫布拉格”蒙古語意為“泉多的地方”,因鎮內有108眼泉水而得名。鎮上靜悄悄的。幾家飯館都空無一人。往東到一個由泉水外溢聚成的澇壩,旁邊有驛站。但飯館門也鎖著,門麵貼追一張紙條:“有事打電話,王軍德”。張繼煉兄說今天可能要餓肚子了。他自言自語為準備不足內疚。其實,外出考察沒有幾次用餐能夠正點,與駱駝一樣,也經常“吊”著。

張繼煉兄與王軍德聯係上了。在他趕回來做飯這空檔,我們驅車考察位於敖倫布拉格鎮境內的西部夢幻峽穀。

從敖倫布拉格鎮往東,是阿拉善北部大道——哈魯奈山南古道。張文彬兄說在哈魯奈山之北還有一條大道並行。哈魯奈山南古道也與通往額濟納旗的鐵路、公路線並行,距磴口、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僅60多公裏砂路。

很快,汽車到達深藏於陰山山脈餘支哈魯奈山中的大峽穀。陰山蒙古語名“達蘭喀喇”,意為“70個黑山頭”,山脈呈東西走向橫亙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西起狼山、色爾騰山、烏拉山,中為大青山、灰騰梁山,南為涼城山、樺山,東為大馬群山。山與山之間橫斷層經流水侵蝕形成寬穀,為南北交通要道。哈魯奈山是陰山餘脈,其西部尾端從敖倫布拉格鎮北部斜貫而入,往西逶迤而去。因呈紅、黃、灰、白等多種顏色,當地牧民稱為“七彩神山”。蘊藏其中的西部夢幻峽穀由紫紅紅色礫粗沙岩構成,全長5公裏,部分地段還有堅硬的花崗岩。經萬年風雨剝蝕,洪水衝刷,形成外表紅色、兼具雅丹和丹霞地貌,氣勢恢宏,滄桑瑰麗,魏巍壯觀。風在峽穀穿行,雖無聲,但無比清冷。峽穀空曠,嵯峨險\u001f峻,置身其間,聲響似乎被岩石吸附,萬籟俱寂,盡顯時空悠悠之浩渺。一步一景,人根峰、七彩神山、神水洞、玉女洞、懸空石等自然景觀無不令人稱奇,仿佛進入夢幻世界。有處百米高山壁上,一塊巨石凹凸部分酷似駱駝昂首奮蹄前進。據說,這峰“石駱駝”隨氣候變化:冬季體壯,毛色豐滿;夏季體瘦,絨毛褪盡。因為冬夏山體水分增減,顏色隨之變異所致。

峽穀高處有烽火台遺址,穀底河水被凍結成一道道冰溜子。據此推斷,該峽穀可能是穿越陰山的南北通道。參觀結束,返回時,意外發現北邊荒灘裏也有座烽火台,應該與峽穀山頂的烽火台互為呼應。我說看看去。張文彬兄毫不猶豫,車頭一拐就進入沙灘疾行,工夫不大即到建築在略高沙丘上的烽火台旁邊。風嗖嗖,荒灘默默。砂土夯築的木然呆立,仿佛火氣被時光消磨殆盡。為記錄方便,我們擬名“罕烏拉烽火台”。

一站就是兩千年

見慣人來人往

飽受朔風酷暑

傷痕累累,雄姿不再

魂魄不倒

到澇壩邊的罕烏拉蘇木,王軍德正在慢騰騰生火做飯。我們打問附近在還有沒有烽火台。他說有啊,就在飼料場那邊,大約15公裏。王軍德說話、行動比較遲緩,估計做好飯也得一個小時以後,我們決定“叼空”探訪他說的烽火台。找到路,張文彬兄駕輕就熟,風馳電掣,在荒灘中卷起長長的土龍。大約五公裏,果然,道旁山上屹立著一座烽火台。該山拉著鐵絲網,屬於退牧還草範圍。我們爬上山,小心翼翼翻過去。附近牧民將烽火台遺址改為鄂博。我們排隊圍繞墩台遺址走三圈,表達完敬意才仔細觀察。這座烽火台由土坯和石塊砌成,頹敗不堪。山腳西南是兩道河溝彙合處,當年應為烽火台取水地,也為製作土坯提供了條件。有些土坯似乎直接取自於軟泥,稍加規範,就曬幹使用。因陋就簡。

我們將這座烽火台標記為“敖包烽火台”,位置在北緯40度17分49秒,東經105度46分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