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人祖口(2 / 2)

峭崚西北華戎域,根帶東南輿地盤。

氣逼昆侖鎮朔漠,功澄河海戴皇恩。

尋盟望斷崆峒險,一片心長在薊門。

立碑時間是明萬曆元年(1573年)三月十五日。王遴,字繼津,明代直隸霸州(古北平)人,嘉靖進士,官至工、戶、兵三部尚書,其人“峭直矜節概,不妄交”,但在人祖口與廖逢節作詩唱和,可見對人祖口的重視程度。明朝後期,長城大規模地重建與改線主要發生在甘肅鎮防區內。隆慶五年(1571)廖逢節主持數段重建工程:其一,西自甘州衛板橋堡(臨澤縣板橋鎮),東自明沙堡(張掖西北60裏);其二,東至板橋堡,西達鎮夷所(高台天城村)黑河東岸(正義峽);其三,西起嘉峪關,東接鎮夷所黑河西岸;其四,自山丹衛教場東接古城窟界碑(山丹縣城東南100裏)。工程重點在修複城垣,重挖塹壕,補砌排水道。王遴1573年巡視,正在廖逢節修複長城即將完工之時。

山坡上關城遺址尚存。從路邊斷崖爬上去,觀瞻形勢。此關城背靠陡山,麵臨深穀,明朝士兵憑借峽穀天險打退三萬“虜騎”,並非難事。明、清時期,張掖境內設營管轄,城區及其北部為陳守營,平山湖地區歸陳守營管轄,據點香溝堡等地有部隊一百多人。民國時期,平山湖屬張掖縣。1943年前,張掖縣政府派出五山口稽查使(人祖口,東山寺口,大、小盤道,煙墩口)駐人祖口,主要任務是委派平山湖頭目,管理蒙古族及其稅收、祭禮等事,稽查從內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鹽場往張掖偷運食鹽。稽查使治所在山南關南西崖上,今尚存土牆遺址。我們看到殘牆院落最晚的行政功能應當是“稽查使治所”。很明顯,當年是對明城堡的修複使用。

觀察一陣,我們沿陡峭山路迤邐上到山頂,朝詣烽火台,遠眺張掖綠洲和“山頂祁連雪”,也能從較高處俯瞰峽穀地帶的形勢。

孫紅武與趙萬鈞等人參加過國家文物普查,對這一帶地形非常熟悉。他滔滔不絕說明朝築烽火墩很多,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兵墩司守望”,二為 “田墩備清野”。甘州區境內烽火墩除平山湖蒙古族鄉外多為田墩,兼兵墩之效之外,平山湖境內的烽火墩多為兵墩,兼田墩功用,它同漢代峰燧長城一體,大體為南北縱向分布,東西橫線照應的態勢。縱向分布的第一線,由人祖口為起點向北依次為:人祖口一號城障,人祖口二號城障,人祖口西烽燧,人祖口東烽燧,硯瓦墩烽燧,孤山墩烽燧,平易一號烽燧,平易二號烽燧,大阪烽燧,小岩台烽燧(已毀)共十座;縱向分布的第二線,由觀音山口(東山寺口)向北依次為:東山寺峰燧,東王圈烽燧,孤兒山烽燧,河沿墩(沿河)烽燧,大泉烽燧,平山湖烽燧,沙雞窯洞烽燧共七座;縱向分布第三線,由煙墩口向北依次為:煙墩口烽燧,石井子烽燧(今阿拉善右旗阿朝蘇木石井子),轉嘴烽燧(今阿拉善右旗阿朝蘇木黑山嘴);平山湖境內一座。橫線照應烽燧,南部由西向東依次為:人祖口一、二號城障,東山寺、東王圈、煙墩口等烽燧;北部由西向東北依次為:大阪六角烽燧,小岩石烽燧。龍首山萬峰崢嶸,河穀深邃,古代將士先是在交通、戰略要地修築障、塞、亭、燧,又鏈接成為長城,曆代或重修,或直接利用。在當時通訊設備落後情況下,烽火墩與長城一道,組成強大而周密的通訊、防禦網絡。

我們的車停泊在路邊,引起路過民警注意,喊問。我們解釋後,他們繼續上路。

上山難,下山也不容易。費很大周折才回到路上。我們一邊前進,一邊在孫紅武指點下認識頭道閘、二道閘和屹立在各處山頭上的座烽火台。最後,遙望平易一號烽燧,平易二號烽燧,返回時,決定到似乎近在咫尺的孤山墩踏勘。越過幾近幹涸的寶音河,爬上一座不算高的砂石山,就看見了矗立在懸崖邊的墩台遺址及圍牆。孤山墩由石塊堆砌而成,夯以砂土,保存基本完好,石頭圍牆也忠心耿耿地執行護衛使命,任性俠義,仿佛對日月風沙的侵襲毫不在意。不過,自然規律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墩台、圍牆、坍塌的狀態、周邊滄桑地表、遍體鱗傷的山體等等,都傳達著無法言表的憂傷。

墩台下撿到青花瓷片、黑瓷片、白瓷片、瓦片和漢陶。張利強還撿到半枚生鏽銅錢,我們推測應是漢朝錢幣。一隻鷹在高空盤旋,姿態優美。我們打算等它飛臨時拍照,誰知那酷小子借風力扶搖而上,消失在雲端。

離開孤山墩,返回張掖市。路上,孫紅武講了很多與趙萬鈞等人參加國家文物普查時的趣事,真實而自然。例如,有次考察時遭到當地土風襲擊,孫紅武全身遭蟄十八處,重傷;還有一次,遇到暴雨,衣服濕透,他們更衣時拍了裸照,留作紀念。還有與蒙古牧民交往中的真實故事。諸如此類,等等。我想,漢朝、明朝士兵實際上也是野外生存,逢年過節肯定也將平淡日子經營得紅紅火火,有滋有味。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遇到這些重大節日,他們豈能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