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21(2 / 3)

這天,在古悠池山地播種苞穀的熊餘卿兄弟,看見那尊狀如雞冠色如雞血的石頭流出一道道泛紅的水滴。一種不祥的預感纏繞在三兄弟的心裏,當天下午,一個家住鄰村熟識的遊擊隊員趕來報信:熊竹卿在掩護戰友撤退時被敵人砍斷纜繩摔下山崖墜亡。三兄弟心情沉重地放下手頭的活計,默默跟著那位遊擊隊員走向朝天山,悲傷的淚水流淌在他們的臉頰。

1939年底,國民黨政府為補充抗日戰場減員,募集壯丁,老大熊餘卿此時已是六個孩子的父親,老二熊楚卿輾轉異鄉謀生,剛做父親的熊連卿隻得按照當時的兵役規定,充任壯丁征召到山西抗戰前線,被編入陸軍九十三軍新八師,在陽城、晉城一帶與日軍作戰。因九十三軍長劉戡為桃源縣人,新八師師長陳牧農為桑植籍人,故部隊裏鄉黨相從者甚眾。次年八月,熊連卿跟隨陳牧農師長在太行山、王屋山等地與日軍清水穀口旅團鏖戰數日,硝煙烽火中,陳牧農將軍振臂一呼,奮勇當先的英武氣慨深深感染著每一個戰士。日軍的子彈擊中了將軍的腹部,他帶傷堅持戰鬥,指揮若定。戰士們在前赴後繼的來回衝殺中,激昂的嘶喊聲回蕩在戰地上空。英雄的中華兒女為抵禦外侮,浴血疆場。熊連卿在艱苦征戰中感受著一個炎黃子孫的豪邁,強敵壓境他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的安危,奮勇殺敵是當前唯一的指向……此役不久,陳牧農接任九十三軍軍長,部隊開拔到四川境內,熊連卿所在部隊駐紮在嘉陵江沿岸,衛戌陪都重慶。

1944年,日軍為打開中國大陸通往中南半島的交通線,先是占領衡陽,隨即聚十萬之兵侵入廣西,九十三軍奉命由川赴桂,保衛全州。熊連卿所在部隊長途行軍,部隊沒得到休整,給養也十分困難,身著破爛軍服的士兵倉惶與敵接戰。前線戰情緊急,孤立無援之際,遂放棄全州。九月十八日,第四戰區司令張發奎以全州失守為由,將已參加七年抗戰的陳牧農軍長,在桂林火車站處決。九十三軍官兵對軍長被處決一事,十分憤慨,並對國民黨軍隊的腐敗現象產生強烈不滿。腿部重傷的熊連卿受一個姓滿的同鄉邀約,沿著湘桂鐵路北上,在長沙下火車後,便拄著拐杖,在同鄉的攙扶下,一路涉過湘江、資江,最後在沅水邊的德山停了下來,他的腿傷因未及時救治,已嚴重感染,持續的高燒令他昏迷不醒。回鄉的路是那麼漫長而遙遠,他實在是走不動了,他想好好的休整一下,他讓老鄉將他放置在沅水邊的草灘上,他要好好睡上一覺。他悄然閉上眼簾,沉沉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姓滿的同鄉就在那片負載著熊連卿魂靈的草地,掩上砂土卵石,埋葬了這位返鄉情切的戰友。

就在那段時間,拖著女兒在家等待丈夫歸來的年輕妻子,在古悠池勞作時說是看見了雞冠岩上那昭示災禍的泣血。年年歲歲、朝朝暮暮的思念化為對親人深深的擔憂,母女倆在寂靜的山埡口守望了五年,等到的是親人的死訊。那寡居女人蝕骨的悲情令天地為之動容,她撕心裂肺的嚎啕久久回蕩在山野……那年冬天,老大熊餘卿和剛從外地做工回來的老二熊楚卿一起趕往常德,按照滿姓鄉黨提供的線索,將四弟熊連卿的骨殖起出,鄭重裝殮回家,與三弟熊竹卿一道安葬在古悠池那片肥沃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