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山間小路上,老虎被獵人設置的鐵索套套住了,掙紮了很長時間也沒能把自己的腳掌解脫出來,眼見獵人一步一步逼近,老虎奮力掙斷了這隻被套住的腳掌,忍痛離開了這危機四伏的危險地帶。老虎斷了一隻腳掌自然很痛苦,但卻因此而保住了性命,難道這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嗎?
遺憾的是,中國企業普遍反映出“惜退”的傾向,進入的決策易行,退出的決心難下。事實上,確定退——不做什麼,往往比確定進——做什麼更重要,更需要智慧。
如今每天都有無數的旅客乘坐波音公司製造的飛機飛來飛去。可人們大概並不知道,擁有22萬名員工、1998年營業額達570億美元的世界航空業巨頭——波音公司的創始人威廉·波音原來卻是一位木材批發商,他剛30出頭就已成為美國西雅圖海岸公認的主要木材批發商之一。
1914年,當波音首次乘坐飛機旅行時,一下子就迷上了飛機。不久他放棄了紅火的木材批發生意,開始組建飛機製造公司,並把公司定名為波音飛機公司。1918年,由於戰爭結束而使飛機失去了市場。1920年,波音飛機公司虧損30萬美元。1925年,波音飛機公司放棄了還未完全形成的空中客運市場,集中力量從事航空郵件的運輸。這一決定使公司的財源滾滾而來,波音飛機公司因此興旺發達起來。20世紀30年代初,波音飛機公司的業務從設計製造飛機到承擔航空運輸,無所不包。隻用了15年時間,這位愛好飛機的木材批發商就成為世界航空業巨子和美國的巨富之一。波音“有所為”造就了波音公司的崛起,“有所不為”放棄了成功的木材生意也造就了波音公司的崛起。
如果說波音的經曆更多的是體現一種超前思維的話,那麼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說的那樣,波音更體現出了一種退卻的智慧。
其實,這方麵的例子舉不勝舉,如摩托羅拉最早是做汽車音響的,達能最早是做木材加工的等等,如今這些公司在各自領域裏聲名赫赫,充分顯示了它們的退卻智慧。
企業就像“羊”,企業管理者就像“牧羊人”,辦企業就好像趕羊群走路。這群羊中如果有體弱多病的,勢必影響羊群的行程。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毫不猶豫地把體弱多病、拖後腿兒的羊處理掉,這樣才能把羊群快速趕到目的地。
企業為了輕裝上陣,保住自己的核心業務,隻能賣掉那些很累人的業務。
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當你意識到此時退卻是獲勝的最佳戰略,你就要當機立斷,果斷地退出某一領域。一個企業在危急之時,並不是背水一戰才可以獲勝,適當地退卻和放棄同樣能夠取勝。正如有人所言:“我們,並非撤退,隻是從另一個方向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