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透析
要知道,沒有一個人願意被蒙在鼓裏,對企業運作一無所知,而成為企業的局外人。員工都渴望與公司高層保持經常性的交流,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企業的經營動向和相關決策,真正參與到企業中來。這就要求企業的內部管理需要更加開放、透明,建立順暢的內部溝通渠道,形成規範的、有章可循的以“製度管理人,而非人管人”的管理製度,增加內部管理的公平性。
上述管理目標,沃爾瑪以“合夥人”的方式做到了。沃爾瑪公司沒有明確的等級差別,公司是一個為同一目標行動的團隊,從包括董事會成員、經理人員和所有合夥人那裏獲得力量。在這個團隊中,每個人都是公司平等的一分子,隻有職位區分,沒有等級高低。在公司裏,公司員工彼此互稱同事,或直呼其名,顯示出平等友善的風格。而主管或經理則被稱為“教練”,在合適的時候,會主動幫助員工進一步提高工作能力。而且,公司給每一個員工提供平等的競爭機會,鼓勵和誘導每一個人最大限度地展露才華,因而不少公司總經理都出身於普通員工,這樣能使員工有一種歸屬感。
合夥人與雇員,不單是一個叫法上的不同,而且還有實質內容,這就是利潤分享。
1971年,沃爾瑪實施一項由所有員工參與的利潤分享計劃。這個計劃規定:每一個在沃爾瑪公司待了一年以上並且每年至少工作1000小時以上的員工,都有資格分享公司當年利潤。這對提高員工的積極性是一個很大促進。到20世紀90年代初,利潤分享的總額已約有18億美元。這些都是屬於沃爾瑪公司“合夥人”的權益,也因此使員工的工作熱情空前高漲。在此基礎上,沃爾瑪又製訂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計劃,例如雇員購股計劃。它讓員工通過工資扣除的方式,以低於市值15%的價格購買股票。這樣,80%以上的員工或借助利潤分享計劃增加現金收入,或直接擁有沃爾瑪公司股票。此外,公司還推行了許多其他的獎勵和獎金計劃。這樣一來,員工都清楚公司的利益跟自己有著直接的聯係,甚至連花公司的錢也會心痛,從而自覺地想盡辦法去降低企業的成本。
國內的有些企業的領導習慣於“一言堂”的獨裁模式,凡事都需要他來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及控製,把公司運作得像一群“野牛”。而領導的命令就跟皮鞭差不多,皮鞭揮向何方,群牛就奔向何方,可是這種靠著皮鞭式發號施令的首領一旦不在,群牛要麼隻會等待,要麼就馬上四處奔跑,連個影子都找不到。在許多類似野牛群的組織中,成員隻會去做領導所交代的事,其他的一概不管。領導在時,規規矩矩;領導不在,一盤散沙。
當年“巨人”的倒塌,“三九”的消亡,無一不是搞“一言堂”的獨裁模式所致。與此相反,我們在外企和管理成熟的企業中看到的,是一群既負責任又能相互協作的員工。好比群雁,它們以V字形編隊飛行,其中的領航權時有更替,但無論哪隻雁領航,群雁都是沿既定方向飛行,每隻雁都能夠在整個行動中扮演相應的角色:領導者或跟隨者。在領航雁形成的氣流後麵,所有跟隨者都能節省20%體力。一旦領航雁累了,就會有自願者接替它,繼續以V字形飛行。在這樣的組織中,每個員工都能夠自主地發揮能動性,無論領導者在不在,都能朝著公司的既定目標而努力工作。而要更好地實行這種“群雁模式”,就必須把員工當做合夥人,把員工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更加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與公司的關係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