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不相容
【釋義】彼此互不相容。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魏延傳》。
三國時,蜀國的大將魏延,劉備入蜀後,封他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鎮守漢川。
魏延對此十分滿意,一次他對劉備說:
“主公,假若曹操發天下兵馬來攻打我們蜀國,我為主公拒敵境外;若是10萬兵馬來到,我為主公將他們一口吞下!”
劉備聽了魏延的這番表白,心中非常高興。心想,有這樣的強將為我鎮守邊寨,一定可以無憂無慮了。於是又任命魏延為鎮北將軍,封為都亨侯。
不久,又升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進封南鄭侯。
魏延屢建奇功,不斷加官晉爵,這使得他漸漸地滋生了自滿情緒,甚至連諸葛亮也不放在眼裏了,他時常在自己的部下麵前貶低諸葛亮,對他們說:
“諸葛亮膽子太小,不敢給我兵馬去攻打潼關。如果我率五千精兵,帶五千擔軍糧,循秦嶺而東,不用10天時間就能到達長安。敵兵聽說我魏延到了,肯定會嚇得聞風喪膽,不出20天鹹陽以西便可一舉拿下。”
人們看到魏延如此驕橫,都有意躲開他,如實在躲不開也都讓他三分。唯有長史楊儀不遷就他,經常與他爭吵。魏延因此對楊儀嫉恨在心,兩人水火不相容。
有一次,魏延做了一個夢,醒來後他百思不得其解,而且越想越覺得奇怪,便問占夢人趙直:
“我夢見自己的頭上長出了犄角,請問這是吉還是凶?”
趙直騙魏延說:
“將軍,這可是大吉之象啊,麒麟有角而不用,這是預兆將軍再與敵軍交戰時,不用將軍你動手,敵人就會自潰。”
魏延聽了趙直的話,心中無比高興,從此他更加狂妄,目中無人,他動不動就無端指責別人,一副唯他天下第一的樣子。
而趙直卻偷偷地對別人說:
“你看魏延這夢,他夢到頭上長犄角,角字上麵是‘刀’,下麵是‘用’,頭上用刀,必有凶事,大家等著瞧吧!”
這年秋天,諸葛亮在征戰途中病危,便喚來長史楊儀、護軍薑維等人安排身後之事。諸葛亮對他們說:
“我死後先不要發喪,先要撤軍回蜀,以免遭敵軍追擊。一旦那樣,我們就會損失慘重。”
安排完這些事後,諸葛亮便在軍中死去了。
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楊儀按著諸葛亮臨終的部署,叫魏延領兵斷後,迅速回師。
可是,魏延不聽。他火冒三丈,大叫道:“丞相死了,我還健在,你們盡可還葬,我當率大軍攻敵。難道一個人死了就荒廢了伐魏大事?我魏延何人,竟聽你楊儀的調遣,憑什麼讓我作斷後將軍?”
魏延不僅不聽楊儀的安排,反而想殺死楊儀,纂奪蜀漢大權。楊儀根據諸葛亮生前的遺囑,早已做好迎戰準備,順利打敗了魏延,並斬首示眾。
計功行賞
【釋義】考定功績,給予獎賞。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虞翻傳》。
在東漢末年,會稽餘姚出了個名人,叫虞翻,他忠厚耿直,學識淵博,頗有些名氣。會稽太守王朗聽說後很是賞識,召來並任之功曹。
孫策征討會稽,虞翻知道孫策深受百姓擁戴,就勸王朗不要與孫策對抗。王朗不聽,結果失敗了,隻好逃亡。孫策占領會稽後,仍讓虞翻當功曹,並以友相待。
後來,孫策打算奪取豫章。華歆當時任豫章郡太守。孫策想如果與華歆動武的話,一方麵於自己實力有損,另一方麵又聽說華歆是個明智之人。於是想到讓華歆來獻誠,理由是於百姓不利,傷及無辜。便派了虞翻前去遊說。
虞翻奉命前往。到豫章後,虞翻問華歆:“聽說您和王府君(王朗)齊名,我雖在東邊,也非常敬重您。”
華欲答道:“我不如王會稽。”
虞翻趁機問:“不知道豫章兵力和會稽相比怎麼樣?”
華歆答:“大大不如。”
虞翻於是道:“孫將軍智謀蓋世,用兵如神,平定會稽的情況您一定聽說了。您要守一座孤城,力量懸殊,孫將軍的大軍離這兒很近了,不早早打算,恐怕後悔來不及呀!”終於說動華歆答應投誠。
孫策順利地占領豫章後,便計功行賞,特別褒獎了虞翻,並說:“您還是以功曹的身份作我的‘蕭何’,鎮守會稽吧。”
長袖善舞
【釋義】比喻善於鑽營。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戰國末期,範雎任秦國的相國,在任職期間,他幫助秦昭王澄清吏製,理財安邦,精兵強政,使秦國迅速走上了富強的道路。但後來,引薦他的王稽犯罪被殺,而他舉薦的將領鄭安平在攻打趙國時投降了趙國。秦昭王雖然沒追究範雎的責任,但範雎很慚愧,甚至想辭官退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