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越南化(1 / 1)

讓美國陷入越南的困境的理由很簡單:南越軍隊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抵禦共產黨的進攻,美軍的撤離就意味著南越政府的倒台。而外交規律則是你軍事上無法取勝的事,在談判桌上也無法取勝。惟一解決辦法是武裝南越軍隊,讓他們接管那裏的50萬美軍。

新政府意識到要搶在反戰呼聲爆發之前,用定期撤軍來安撫民眾,贏得時間,於是就產生了一個體麵但實際上很冷酷的計劃——“越南化”。這是一項萊爾德倡導,尼克鬆接受,基辛格嗤之以鼻的政策。

盡管萊爾德支持這項計劃,美國軍方對此卻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這等於慢性投降,尼克鬆不顧軍方反對,決定與南越總統於1969年7月在中途島會晤。

阮文紹,這個排長出身的總統,竭力要求美國人平等相待——把他當做同盟國領袖而不是傀儡或下屬。作為尼克鬆隨員的基辛格請阮文紹先到場,以免尼克鬆等候,但阮文紹堅持說美國總統是東道主,應先到中途島迎接他。

阮文紹要求單獨會見尼克鬆,尼克鬆通過基辛格轉達,堅持要基辛格也參加會晤。阮文紹就也帶了一個隨員。

阮文紹到達美國海軍司令住宅的會議室時,發現裏麵放了一把大椅子,顯然是給尼克鬆坐的,三把小椅子擺在大椅子兩側。阮文紹轉身溜進飯廳,找到一把跟尼克鬆同樣大的椅子,搬到會議室,放在尼克鬆椅子的對麵。

阮文紹事先已得到情報,知道撤軍規模為25 000人。為了維護一個習慣於外國人背信棄義的民族的尊嚴,阮文紹堅持這項撤軍計劃應稱為“重新部署”。於是,兩位領導人宣布他們一致同意25 000名美軍將回國重新部署。

尼克鬆和阮文紹心裏都明白,撤軍一旦開了頭,就一發而不可收拾了。

尼克鬆以他慣常的欺騙性向新聞界宜稱,這項撤軍計劃是在阮文紹總統的建議下,依照美方戰地司令官的評估實施的。實際上,這兩人都不同意撤軍。

基辛格則更實事求是一些,也許因為他並不欣賞這項政策,去中途島途中,他和記者們進行背景討論時說,如果“越南化”給河內造成將有一個強大對手的錯覺,那麼還能發揮一些作用,“如果我們的撤軍速度讓河內感到我們是為退出戰爭而尋找借口,這將阻撓談判的成功,因為他們隻需坐等其變。”

結果是,撤軍的確是以令人痛苦的速度進行,其速度之慢,又把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拖了3年,從而導致了國內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其速度之快,的確又鼓勵了河內坐等其變。

對於基辛格來說,“越南化”違背了他的現實原則:軍事力量和外交手段應緊密配合。在談判桌上談雙邊撤軍的同時已在戰場上單方麵撤軍是不現實的。“我們的撤軍越顯得機械化,就越不能作為談判武器。”萊爾德竭力提倡“越南化”。“我們這是浪費時間,因為公眾不再支持這場戰爭”,他過後說,“亨利不懂這一點,因為他不是政客,他隻害怕‘越南化’會阻撓他的外交。”

每當要宣布一項撤軍計劃,萊爾德就召來一批記者和讚同撤軍的國會議員大肆鼓噪一番,“我感到我要對基辛格施加壓力,叫他無法勸說尼克鬆改變主意。”

從中途島回來後不久,萊爾德命令在越南的美軍從與敵人正麵衝突的狀態改為協助南越軍隊並采取守勢。

萊爾德先斬後奏,命令下達後再通知總統。基辛格想說服尼克鬆否決這項決定,但因命令已下達無法收回而作罷。

基辛格向尼克鬆遞交了一份冗長、悲觀的備忘錄,促使尼克鬆決定撤軍必須建立在三項原則的基礎之上:敵人減少了軍事行動;談判有了進展;南越軍事力量有所加強。這也算基辛格在與萊爾德勾心鬥角中取得的一個小小勝利。基辛格告訴記者,三項原則的確立和運用是為了讓河內意識到:撤軍不是一個機械過程。

但很快,沒人再把這三項原則當回事。撤軍果真成了一種機械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