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成功辦事要有技巧(3)(1 / 3)

是的,我們不願意接受別人硬塞來的意見,那麼也就別把自己的意見硬塞給別人。假如我們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碰到對方拒絕你的要求或有抵觸思想時,我們會對自己說:“如果我處在他當時的環境中,我將有何感受,有何反應?”這樣我們就可以省去許多憤怒與煩惱,也可以學會許多辦事的技巧。人世間那麼多的隔閡、衝突,其實大多是人們不能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立場的緣故。

一位母親在聖誕節帶著五歲的兒子去買禮物。大街上回響著聖誕讚歌,櫥窗裏裝飾著彩燈,裝扮可愛的小精靈載歌載舞,商店裏五光十色的玩具應有盡有。一個五歲的男孩將以多麼興奮的目光觀賞這絢麗的世界啊!母親毫不懷疑地想。然而她絕沒有想到,兒子卻緊拽著她的大衣衣角,嗚嗚地哭出聲來。

“怎麼了?寶貝,要是總哭個沒完,聖誕精靈可就不到咱們這兒來啦!”

“我,我的鞋帶開了……”

母親不得不在人行道上蹲下身來,為兒子係好鞋帶。係鞋帶時,母親無意中抬起頭來:“啊,怎麼什麼都沒有?!”——沒有絢麗的彩燈,沒有迷人的櫥窗,沒有聖誕禮物,也沒有裝飾豐富的餐桌……原來那些東西都太高了,孩子什麼也看不見。落在他眼裏的隻有一雙雙粗大的腳和女人們低低的裙擺,在那裏互相摩擦、碰撞……真是好可怕的情景!

這是這位母親第一次從五歲兒子目光的高度眺望世界。她感到震驚,立即把兒子帶回了家。從此母親發誓,今後再也不把自己認定的事情強加給自己兒子,而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母親以自己親身的體驗認識到了這一點。

巧言善辯,給自己台階下

俗話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獲勝者,即便如何鄙俗,照樣被奉為英雄。而失敗者,無論如何賢達,卻仍然被看做是草包,所以人們常有“敗軍之將,不可言勇”的說法。這就是說,對於失敗,你隻有默認就是了。

然而,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處於劣勢的人,如果一味緘口自認倒黴,反而情況的發展會越來越不利。所以,能言善道的人,即使失敗了,也要毫不妥協地挺身一辯。

日本著名的麒麟牌啤酒製造商葛利瑪企業,在數年前被一家朝日啤酒公司所生產的一種新型啤酒奪走了一大片市場。葛利瑪企業大為恐慌,不過,當時這個企業的總裁本山英也發表了一句敗將也言勇的妙言,他說:“就因為我們一直堅持正統啤酒的風味,不知不覺中卻因而沒有趕上潮流。”

這位總裁先生以“堅持正統的啤酒風味”做盾牌,雖承認沒有趕上潮流的失敗,但也以“堅持正統”作辯解,豈非敗軍之將亦可言勇?

《左傳》也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末期,強大的楚國伐吳,吳國當然不是對手,如果示弱,那就隻有任其蹂躪了。吳王故意派弟弟蹶由犒勞楚軍,意思是不把其當做入侵者,隻當做不速之客,以禮款待,以摸清楚王的動態,再作對策。

不可一世的楚王,立即命人把蹶由抓了起來,說:“蹶由是吳王的弟弟,正好殺了他,拿他的血來塗我們的戰鼓!”

隨即,派侍臣去同蹶由作“死前一問”。楚臣問:“想不到吧?你自來送死,事先問龜卜了吧!”

蹶由答:“是的。”

楚臣問:“吉嗎?”

蹶由答:“吉。”

楚臣一怔,隨之笑了起來:“哈哈哈,吉,為什麼?你馬上就要人頭落地,我們的大王要用你的血給我們塗鼓!你們的龜卜不靈了。等一會兒還要殺得你們吳國落花流水呢!”

蹶由很明顯地處於危勢之中,他心裏清楚,此時若要緘口,自認送死,那自己的人頭落地不說,說不定吳國百姓真的要血流成河了。隻有自辯,用弱國之勇壓倒對方。於是,他辯解說:“我們聽說貴國要血洗敝國,便用守國之龜來卜問,卜辭要我們到貴國勞軍,看看楚王的態度就知勝負了。這就是說,如果貴國禮待使臣,敝國就會鬆弛戒備,國家就會滅亡;如果貴國斬殺使臣,敝國便有所準備,一旦有所準備,吳國雖然力量單薄,還是可以令貴國知難而退的。這不是上上大吉嗎?”

現在,輪到楚臣一怔了:這話還真有點道理,為什麼我們未先想到?

蹶由繼續雄辯:“況且,我們要卜的是國家社稷的安危,不是使者一人的生死。使者被殺,於是全國戒備,國家社稷可以保全,這不是龜卜的最大功用嗎?再說,一吉一凶,誰能把它確定在某件事上麵呢!記得當年貴國與晉軍大戰城濮,事前卜的不也是大吉嗎?怎知結果大凶,敗於晉軍。隻是後來貴國勵誌複仇,鄴城再戰,方獲大勝。那麼,貴國的占卜是靈還是不靈呢?同樣的道理,我們吳國的龜卜,也不一定就要在此行靈驗吧?”楚臣覺得蹶由說得很對,殺了他不是增加吳國的鬥誌嗎?即使這次勝了,也難保將來吳國不複仇,不敗在他們的手裏。

蹶由見楚臣開始被他的雄辯屈服,於是又趁熱打鐵,補充道:“對了,一個人死了就死了,有什麼作為?那麼用一個沒有作為的人的血塗鼓,又有什麼用呢?倘若我死了還真有靈性,我一定會陰魂不散,若真的打起仗來,也要弄得你們的鼓打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