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粳米(1 / 1)

粳米俗稱大米,是由稻子的子實脫殼而成的。粳米是中國居民的主食之一。無論是家庭用餐還是去餐館,米飯都是必不可少的。粳米其味甘淡,其性平和,每日食用,百吃不厭,是天下第一補人之物,南方人更是以此為主食,日日食用。

(1)營養功效:粳米含有大量糖類,是熱量的主要來源。其中蛋白質雖然隻占7%,但因用量很大,所以仍然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粳米所含的必需氨基酸比較全麵,還含有脂肪、鈣、磷、鐵及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粳米熬成粥具有補脾、和胃、清肺、益氣、養陰、潤燥的功能。粳米性味甘平,有益於嬰兒的發育和健康,能刺激胃液的分泌,有助於消化,對脂肪的吸收也有促進作用,還能促使奶粉中的酪蛋白形成疏鬆而又柔軟的小凝塊,使之容易消化吸收,因此將米湯作為嬰兒的輔助飲食是比較理想的。

中醫認為米油為煮米粥時,浮於鍋麵上的濃稠液體。其性平味甘,大能補虛,老幼皆宜,病後產後體弱之人尤為適合。《本草綱目拾遺》雲:“米油滋陰長力,肥五髒百竅。力能實毛竅,最肥人”。《紫桂單方》中有對男子精少不育的專門論述:“治精清不孕:煮米粥滾鍋畔麵上米沫浮麵者,取起加煉過食鹽少許,空腹服下,其精自濃。”中醫治病常將粳米加入到方藥中,取其可補正氣之功。中醫認為粳米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誌、和五髒、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的功效,認為多食能令人“強身好顏色”。曆代醫學家對粳米功用的論述也頗多,諸如:益氣,止煩,止渴,止瀉,補中,壯筋骨,益腸胃。明代汪穎也說:“粳有早、中、晚三收,以晚白米為第一……天生五穀,所以養人,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惟此穀得天地中和之氣,同造化生育之功,故非他物可比。”

(2)食療注意:食用粳米有三點注意:一是是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粳米,因粳米含有豐富的糖類,多食可以升高血糖,加重糖尿病的病情。不宜食用黴變或未經蒸煮熟透的米飯。黴變的粳米或夾生的飯能夠毒害胃腸,引起胃腸道炎症及病變,出現腹痛、惡心、腹瀉等症狀。第三,清代王孟英說:“炒米雖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第四,做粳米粥時忌放堿。因為粳米是人體維生素B1的重要來源,堿能破壞粳米中的維生素B1,而維生素B1缺乏,會出現“腳氣病”。第五,不能長期食用精米,對糙米不聞不問。因為精米在加工時會損失大量營養,長期食用可導致營養缺乏。所以隻有粗細結合,才能營養均衡。第六,用粳米做米飯時一定要“蒸”而不要“撈”,因為“撈飯”會損失掉大量維生素。

(3)食療治病:腹瀉:粳米磨成粉,炒焦,每次服5克,每日3次。嬰兒吐乳:粳米15克,炒黑,加水1杯煎服。慢性支氣管炎:銀耳10克,粳米50克,將銀耳水發洗淨,切碎與米同煮為粥食用,有滋陰潤肺、養胃強身的作用。適用於中老年人身體虛弱及患有高血壓病、高血脂及慢性支氣管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