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角龍與無角龍(2 / 2)

然而,距今5000-6000年的湖北黃梅縣焦墩卵石龍卻有角。據報道,卵石龍身長4.46米,高2.28米,寬0.3-0.65米,昂首直身,曲頸卷尾,背部有三鰭,腹下伸三足,長頸曲折彎卷,獨角上揚,恰似一條正在騰飛的巨龍。

在古籍中,多稱龍角似鹿,如宋人羅願《爾雅翼?釋龍》稱:“龍,角似鹿”。明人李時珍在其所著《本草綱目》中亦稱:“龍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

在古代傳說的龍中,有不少是無角龍,如燭龍,古籍均未言其有角,隻稱其身長千裏。再如螭(音chī)龍,為傳說中的無角龍。朱駿聲在《離騷補注》中綜合古人之說:“龍,雄有角,雌無角。龍子一角者蛟,二角者虯,無角者螭。”

據另一種說法,虯也是無角龍,王逸注《楚辭?離騷》中之“虯”:“有角曰龍,無角曰虯。”

傳說中的夔(音kuī)龍亦無角。《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裏。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無角。”

中國傳統藝術中的龍,多為兩隻角,也有一隻角的,所謂“獨角龍”。清人王士禎《池北偶談?談異二》記述:“中丞牧仲(犖)說:順治二年……見大內所藏真龍,全身盤屈貯篋中,一角,五爪,鱗甲如鐵,長丈餘。”上古的龍魚,也說是一角,《藝文類聚》卷九六引郭璞《山海經圖讚》:“龍魚一角,似鯉陵居。候時而出,神聖攸乘。飛鶩九域,乘雲上升。”

羅二虎根據大量的古代墓葬中的龍形象,認為西漢時的龍分有角和無角兩種。一種是有雙耳雙角的龍,角細長前端略帶弧形;另一種為有翼無角的龍。東漢時期的龍都有角,到東漢晚期,角的下半部開始分叉,出現幾個突起的棱,頂端向前蜷曲,由近似牛角逐漸開始向近似鹿角的方向轉變。東漢末至東晉時期的龍角頂端一律向前蜷曲。南北朝至隋時期的龍,龍角下半部有三個突起的棱,角頂端向上蜷曲,也有個別角很小的龍。唐宋時的龍角則有變化,出現明顯的分叉鹿角。角在唐代出現很長的分叉,酷似鹿角,在五代時增多,到宋代時已基本上都似鹿角了。不過,前期略似鹿角的龍仍存在。

有角龍與無角龍,都是古人所創造的藝術中的形象,不過,從有角龍和無角龍可以看出古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和龍藝術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