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於龍起源的種種觀點(2 / 2)

20世紀80年代後,主張龍的原形為鱷魚說者越來越多。王明達在1981年說:“龍形象的基調是鱷。”

周本雄於1981年研究揚子鱷之時談到龍與揚子鱷的關係,他認為揚子鱷除沒有角之外,麵容酷似龍,可能就是龍形象的取材。

祁慶富也於1981年認為,“‘龍蛇說’至今在學術界還有決定性的影響。然而,‘龍蛇說’無法把‘龍’的產生解釋清楚……看來,龍形始於蛇,還不如說形始於鱷更合理一些。”並認為“鱷魚在中原地區由稀少到滅絕,給‘龍’變為神創造了極好的條件。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世人的添枝加葉,加上統治者偽飾神化,由鱷魚起源的‘龍’變得神乎其神,秘不可測,成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統治神物。”

王大有認為龍不是起源於蛇,而是起源於鱷,他認為:“中國最原始的龍,是灣鱷、揚子鱷――中華鼉龍……見於甲金文的象形字‘龍’‘蛇’各有明確的不同形象,悉知龍、蛇原本是不同的動物,因此才有不同的象形圖文。”

何新於1987年放棄龍為雲說,認為龍的真相是食人巨鱷。他說:“龍在古代確實是存在的,它就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中稱做Crocodilus Porosus的一種巨型鱷――蛟鱷。”

旅居加拿大的古史學者許進雄亦認為龍的原形與鱷魚關係密切,他說:“龍的特征,臉部粗糙不平,嘴窄扁而長,且有利齒,是鱷魚之外,他種動物所無的異征……揚子鱷每在雷雨之前出現,有秋天隱匿,春天複醒的冬眠習慣。古人每見揚子鱷與雷雨同時出現,雨下自空中,因此想象它能飛翔。”

(三)龍原形的其他說法

除了上述兩種影響較大的說法之外,還有如下幾種意見。

其一,龍的主幹的基本形態是蛇、蜥蜴和馬說。主此說者為劉城淮,他說:“龍的一些主要特征,除與蛇類近似外,同時與蜥蜴類近似,甚至可以說,與蜥蜴類更為近似。龍的長軀體、有鱗甲、卵生、冬眠、生活於水、隱伏於穴等,固然近似於蛇類,但也近似於蜥蜴類。並且,蜥蜴類有四肢,皆具鉤爪,龍亦然,蛇類卻沒有。比起蛇類與龍來,蜥蜴類與龍尤其相像。這就給上古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以塑造龍的形象。所以龍的形象既概括了蛇類,更概括了蜥蜴類。”此外,他還認為,除了“蛇類和蜥蜴類之外,龍還有一個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那便是馬類”。若探本求源,馬類中的河馬更有可能是“龍的最早的模特兒之一”。

其二,龍為閃電說。在朱天順看來,龍源於閃電。他說:“幻想龍這一動物神的契機或起點,可能不是因為古人看到了與龍相類似的動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閃電的現象引起的。因為,如果把閃電作為基礎來把它幻想成一種動物的話,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條細長的、有四個腳的動物。”

其三,龍為雲說。何新最初認為,龍起源於雲。他認為:“雲,以及雲和雨的功能性關係(雲產生雨),就是產生龍的意象的基礎。”“最初的龍形不過是抽象的旋卷狀的雲紋。而後來逐漸趨於具體化、生物化,並且展開而接近於現實生物界中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的形象。”

其四,龍為虹說。胡昌健認為:“龍的原形來自春天的自然景觀――蟄雷電的勾曲之狀、蠢動的冬蟲、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現的雨後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龍的最直接的原型,因為虹有美麗、具體的可視形象。”

其五,龍為樹神說。尹榮方認為:“中國傳說中的龍,原是樹神的化身。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是樹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龍是樹神,是植物之神。龍的原形是四季常青的‘鬆’‘柏’(主要是鬆)一類喬木。”“鬆、龍不僅在外部形象上驚人地相似,而且‘龍’的其他屬性,與鬆也同樣地相似。”

其六,龍首源於豬首說。孫守道根據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玉龍,認為龍起源於原始社會,“龍首形象最初來源之一當與豬首有關”,並認為“龍的起源與誕生,當與原始農業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