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組動物圖案處在同一個平麵上,自南向北一字排開,無疑與45號墓主密切相關。“第二、第三組蚌圖,可能是埋葬第45號墓主人時搞大型祭祀活動而遺留下來的遺存。”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測定,三組動物圖案的年代距今5800±110年,樹輪校正年代距今6400±135年。
(三)湖北焦墩卵石龍
據《考古學年鑒》(1994)倪婉文介紹,1993年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黃梅縣白湖鄉張城村焦墩遺址,發現距今5000-6000年遠古先民用卵石擺塑的一條巨龍。整個遺址坐落在龜背形土墩上,南北長約800米,東西寬約700米。遺址從大溪文化早期至石河文化中晚期,每層下均有一個或幾個卵石擺塑遺跡,其形狀大部分為動物圖案,有少數已被破壞,無法看出形狀。動物圖案有龍、龜、魚、蛇、羊(鹿)等。龍身長4.46米,高2.28米,寬0.3-0.65米,昂首直身,曲頸卷尾,背部有三鰭,腹下伸三足,長頸曲折彎卷,獨角上揚,恰似一條正在騰飛的巨龍。龜全長1.16米,總寬0.72米,方形身軀,桃形頭,長頸短尾,四足伸展,作爬行狀。蛇全長1.97米,寬0.47米,三角形頭,細頸,肥身,尖尾,長身扭動,作蠕行狀。與蛇共處同一層位的還有三個圖案,一個似羊(鹿),一個似蝴蝶,還有一帶狀擺塑,長約11米,寬約1.2米,具體為何物,有待進一步研究。
據《中國文物報》1993年8月22日陳樹祥介紹,“龍呈側麵圖案,全長4.46米。龍頭朝正西,尾向正東,反映了古人精確的方位概念。龍頭昂首,頸至頭頂高達2.26米,頭上一角。龍頭形為牛頭並作冠狀,龍身呈波浪狀,尾上卷。色彩各異的河卵石造成龍鱗閃閃的效果。龍背上方,發現三堆用卵石擺成的圖案,與龍角形成一直線,東南向排列,專家初步認為其與古代天文有關,可能是星座。這條龍擺塑的年代與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蚌殼龍的時代相當。它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成熟龍,也是同時代最大者。對於研究鄂東乃至長江流域原始宗教、原始天文、原始藝術以及古人對龍的崇拜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四)內蒙古紅山文化玉龍
1971年春,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社員在村北山岡造林時,從地表以下50-60厘米深處挖出一件大型龍形玉器――玉龍,隨即捐獻給翁牛特旗文化館。此件玉龍是一整塊玉石的圓雕,運用浮雕、淺雕雕成,通體琢磨,光潔圓潤。龍體為墨綠色,高26厘米,完整無缺。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鼻端截平,上端邊起銳利的棱線,端麵近橢圓形,有對稱雙圓洞,為鼻孔。雙眼突起呈梭形,前角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額及顎底皆刻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頸脊起長鬣,高高揚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鬣呈扁薄片狀,通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收成銳角似刃,彎曲上卷,末端尖銳。龍體橫截而略呈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龍尾內卷。龍背有對穿的單孔,孔外徑0.95厘米,內徑0.3厘米。經試驗,以繩係孔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因該玉龍在紅山文化遺址內發現,故被認為屬紅山文化文物。孫守道認為,三星他拉玉龍屬紅山文化晚期,距今年代不晚於5000年。
1988年,翁牛特旗廣德公鄉黃穀屯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第二件龍形玉,時代比第一條玉龍略早。其造型基本上與前者相同,所不同的是,它的鼻端不是一個平麵,鼻孔也不是圓的,而是兩短線。這條“龍”的背部也有一孔,“值得注意的是圓孔邊緣靠近背脊處磨痕十分明顯”。這進一步說明此類玉龍是用來懸掛的。
上述四條龍,是學術界公認的最早的龍,可稱之為“原始龍”。有的學者把距今7000餘年渭河流域的魚紋(陝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遺址出土的蒜頭壺上的“水鳥啄魚紋”中的魚紋說成是早期的龍紋)、距今5500年前的渭水流域的鯢紋(即甘肅渭水流域出土的彩陶瓶上的“人麵蜥蜴紋”或“人麵鯢魚紋”)等也說成是龍的早期形象“原龍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