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騰崇拜:龍崇拜的早期形式(3 / 3)

其四,對蛇的種種禁忌也是表示自己是蛇的親屬的一種形式。在原始時代,親屬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是相互的,彼此都負有職責。在人們看來,既然與蛇結為親屬,並希望它履行親屬的權利和義務,那麼,自己就應該首先恪守本分,像對待親屬那樣尊重蛇,不但自己不能傷害它,而且還要盡力保護,防止他人傷害它。這樣便產生了蛇圖騰禁忌。以蛇為圖騰的侗族過去仍保留有蛇圖騰禁忌。“據說誰要是違反禁忌,就要斟酒化紙敬祭祖先,向其問罪。否則好端端的雞鴨蛋孵不出雞仔鴨仔,甚至豬牛發瘟死亡,人患奇症難病,不死也要周身脫皮。”

據上,我們認為,龍是蛇圖騰的神化。蛇圖騰產生的根源在於遠古時代人們的“求安”心理,選擇蛇為圖騰的原因有三種:一是恐懼,二是神秘,三是羨慕。

(三)龍圖騰的變遷

龍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征,龍無疑是遠古時代的一個重要圖騰。然而,圖騰的類型有氏族圖騰、胞族圖騰、部落圖騰、民族圖騰、家庭圖騰、個人圖騰、性別圖騰等多種。在遠古時代,龍作為圖騰,是怎樣發展、演變的?據一些資料來看,龍圖騰主要有如下兩種變遷形式:

1.氏族圖騰與部落圖騰

據記載,太?部落以龍紀世名官。《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說:“太?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太?宓犧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帝王世紀》:“太?宓犧氏,風姓,有景龍之瑞,故以龍紀官。”《漢?百官公卿表?上》:“宓羲龍師名官。”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師者,長也,以龍紀其官長,故為龍師。春官為青龍,夏官為赤龍,秋官為白龍,冬官為黑龍,中官為黃龍。”《通鑒?外紀》:“太?時有龍馬負圖出於河,因而名官,始以龍紀,號曰龍師。命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曆;大庭為居龍氏,治居廬;混沌為降龍氏,驅民害;陰康為土龍氏,治田裏;栗陸為水龍氏,繁殖草木,疏導泉源。又命五官: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太?部落的這些官職與古代印加人的官職類似,“他們管理人民的所有公私生活的一切事務。例如司通路的,司橋梁的,司旅店的,司溝洫的,司牧畜的,司結繩記事的(quipus),都有專員。此外,還有司宗教儀式的僧侶。”

由上可知,第一,太?部落以龍為圖騰。所謂“龍師”就是龍部落。“以龍紀官”即以龍圖騰名稱作為官名,以圖騰名稱作為官名的現象在中外民族中發現不少。第二,太?部落有11個龍氏族,即飛龍、潛龍、居龍、降龍、土龍、水龍、青龍、赤龍、白龍、黑龍和黃龍氏族。而所謂朱襄、昊英、大庭、渾沌、陰康、栗陸、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為部落政權的職官名號。部落政權建立之時,每一個氏族都必須選派一人或數人參加部落議事會,並在部落中擔任某一職務,並規定各氏族代表所擔任的職務永遠由該氏族之人承襲。太?的兄弟部落――少?部落也一樣,以鳥名官,每一個氏族有一官職。這些首領職務和名號永遠屬於某一個氏族。太?部落的職官製度無疑與印第安人的十分相似,所謂“朱襄為飛龍氏”,即“朱襄”這一首領職務由飛龍氏族之人充任;“昊英為潛龍氏”,即“昊英”這一首領職位由潛龍氏族之人擔任;“春官為青龍氏”,即“春官”這一首領職務由青龍氏族之人世襲;……其他首領職務也一樣,每一個氏族都有一個首領職務和名號。這表明太?部落由11個龍氏族組成。

據上,龍曾是部落圖騰,但部落圖騰是較晚出現的圖騰類型之一。部落組織可能很早便存在,但早期的部落是鬆散的,內部聯係不緊密,沒有政權組織,沒有議事會,沒有真正有權威的首領,如“澳大利亞大多數部落都沒有部落首領、全部落會議等等”,他們的“部落製度尚處在萌芽階段”。因此,他們需要作為全部落共同敬奉的圖騰。據調查,澳大利亞各部落沒有發現部落圖騰。蘇聯著名民族學家C?A?托卡列夫認為:“隻有在氏族公社時代末期……公共的部落政權機構――部落會議、部落首領和軍事首領才會產生。”為了凝聚各氏族,加強內部團結,鞏固部落組織和政權,需要有一個部落內各氏族共同崇拜的圖騰,並作為部落的標誌和象征。這樣,部落圖騰便應運而生。C?A?托卡列夫指出:“部落圖騰是氏族圖騰觀念轉移到部落之上。這種現象比較少見,它隻存在於其有發達部落製的民族中。”Д?A?海通甚至認為,部落圖騰是最晚出的圖騰。因為,在印度尼西亞、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存在部落圖騰的民族均處在原始社會發展的晚期,在社會組織較為原始的民族中,完全沒有部落圖騰。這是部落圖騰產生較晚的明證。我國傳說中的太?、少?等部落,都是原始社會晚期的部落集團。這說明龍作為部落圖騰也像國外其他民族的部落圖騰一樣,是較晚時候產生的。

如上所述,太?部落有11個龍氏族:飛龍、潛龍、居龍、降龍、土龍、水龍、青龍、赤龍、白龍、黑龍和黃龍。這些龍氏族大概是由一個原始的龍氏族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分化形成的。在原始時代,氏族的人口太多不利於生產和生活,因此,一個大的氏族往往分化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亞氏族,這些亞氏族經過長期發展,又衍生出若幹亞氏族。這樣,一個原始氏族往往衍生出眾多的子氏族和孫氏族。例如,我國西南的傈僳族鼠氏族繁衍了12個鼠亞氏族:黑鼠、好吃鼠、賊精靈鼠、鑽土鼠、粗毛鼠、白鼠、小眼睛鼠、長耗子、臭耗子、田鼠、花耗子、和鬆鼠。印第安摩黑崗部落原有狼、龜、火雞3個氏族。後來,狼氏族分化成狼、熊、犬、負鼠4個氏族;龜氏族衍生出小龜、泥龜、大龜、黃鰻4個氏族;火雞氏族滋生出火雞、雛雞、鶴3個氏族。所以,太?部落各龍氏族當是由11個龍氏族衍生的。也就是說,龍最初是一個氏族圖騰,至原始社會晚期,太?部落政權機構建立,由於部落內各氏族都是由一個龍氏族衍生的,故他們便以龍作為部落圖騰,以與其他部落相區別。

2.圖騰――民族保護神――中華民族的標誌和象征

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農牧業開始形成,自然崇拜也開始產生。由於自然崇拜在圖騰崇拜的基礎上產生,因而早期的自然崇拜與圖騰崇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許多圖騰被演化為自然神形象,龍也一樣,逐步演化為雷神和雨水神等(詳見下一節)。龍演化成自然神之後,它便超越了氏族部落的界限,受到許多部落的崇拜。黃帝、炎帝等部落紛紛崇拜龍。華夏族形成之後,龍又一躍成為民族保護神。聞一多列舉七條證據論證夏族的圖騰為龍。劉城淮、王克林等也列舉其他證據論證夏族的圖騰為龍。不過,夏族所崇奉的龍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圖騰,而是由圖騰演化的神,因為夏族是由不同圖騰的部落融合而成的,龍不是夏族各部落的真正祖先,而是民族保護神。正如古猶太人的民族神雅赫維一樣,它原來是西奈半島毗鄰埃及地區的米甸部落神。有人認為,雅赫維原為雷神,有的則認為,它具有圖騰的特征。大概雅赫維神也和中國的龍一樣,原是一個氏族或部落圖騰,後來演化為主宰雨水的雷神,然後再演化為民族保護神。

秦漢之後,漢民族形成。由於漢民族主要從事農業,因此,能夠行雲播雨的龍神在漢民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受到普遍的崇拜。同時也由於封建帝王為維護其統治,借助龍來樹立自己的權威,龍也因此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因此龍不僅是漢民族的保護神,同時也是曆代帝王的保護神和象征。

如前所述,古代中國各少數民族多為炎帝部落、黃帝部落、太?部落、少?部落和苗蠻部落的後裔,因遷到邊疆或山區,交通閉塞,交流不便,他們仍保留了許多古老的崇龍儀式和習俗。因此,他們不僅在族源上與漢民族有淵源關係,而且普遍崇龍。另外,文化有很強的傳播性。由於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一些不崇龍的民族由於受到漢族龍文化的影響,也崇龍、祀龍。因而龍成為中華各民族普遍崇拜的對象,成為中華民族的標誌和象征。直至清代,仍在國旗上繡龍,以代表大清帝國。

據上可見,龍最初是一個氏族圖騰,隨著部落政權的建立,龍成為部落圖騰。華夏族和漢民族形成之後,龍成為華夏族和漢民族的保護神。隨著中華民族的形成,龍又成為中華民族的標誌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