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龍與王權(2 / 3)

黃帝所屬部落南遷之後,以牧業為主的北方文化與以農業為主的南方文化發生激烈的衝突。兩種不同的文化衝突表現為社會的動蕩,被征服的氏族部落的反抗此起彼伏。傳說黃帝殺蚩尤時,其所屬氏族部落多有不服,“天下複擾亂”。為了使征服者臣服,為了穩定社會秩序,維持自己的領導地位,黃帝部落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文化。他們原來隻崇拜自己的圖騰(熊、虎等),後來他們也入鄉隨俗,崇奉該地普遍崇拜的龍,吸收與龍有關的種種文化,以獲得被征服者的信任和擁護。黃帝本人及其繼任者為了鞏固自己在各部落中的地位,並使各部落遵從統一的號令,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努力樹立自己的政治權威。他們充分利用被征服者崇龍的心理,充分利用龍文化的宗教功能,聲稱自己是龍的化身,是主宰雨水之神,並把自己的誕生神秘化。史載“附寶見大電光繞北鬥樞星”而生黃帝。大電光即閃電,如前所述,閃電即龍的化身,感大電光而生黃帝即感龍而生黃帝,故黃帝“龍顏,有聖德”,或稱他為“河目隆顙,日角龍顏”。有的幹脆稱他為“主雷雨之神”。黃帝把自己說成是龍的化身、主雷雨之神,目的是使各部落像崇拜龍一樣崇拜自己,以樹立個人的絕對權威。這正如西非的羅安戈人一樣,他們像崇拜神一樣崇拜自己的首領,其首領的尊號與神的名稱一樣。他們相信,首領能夠呼風喚雨。每年12月,人們便舉行儀式,請求首領給予播種所需要的雨水。

黃帝之後的大多數帝王都被稱為龍子龍孫,或說其誕生與龍有關。如顓頊,有的史籍說顓頊之父昌意遇黑龍負玄玉圖而生顓頊,故其身上“有文如龍,亦有玉圖之象”。有的史籍則稱顓頊之母女樞感“瑤光之星,貫月如虹”而生顓頊。前已述及,虹如龍形,亦即女樞看見如龍之星光虹而生顓頊。另有的史籍則稱顓頊“乘龍而至四海”,能乘龍者,多為龍神或龍之子,如黃帝為龍之子,人死後“得仙乘龍上天”,???亦即所謂天上的龍父親把兒子接回天上去。這正如古代印加國王及其王族成員一樣,相信自己是太陽的兒子,認為人死或生病是“他們的父親太陽派來的信使召喚他們回到天上與太陽一起安憩”。所以,顓頊也無疑是龍之子。

帝堯陶唐氏也傳說係龍之子。相傳慶都與赤龍交合而生堯,故堯的形貌如龍,史載堯“身侔十尺,豐上兌下,龍顏日角,七采三眸,鳥庭荷勝,琦表射出”。

帝舜有虞氏,出生亦與龍有關。相傳握登見大虹(龍的化身)而感生舜,故其“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有聖德”,是則舜亦為龍之子。

關於大禹,陳誌良考證其圖騰為兩龍。他說:“從禹字的字形上說,甲骨文與金文也都作二蟲相交之形,所以以為禹的圖騰是兩條龍,應無問題。”另外,有些古籍記修已“吞神珠薏苡”而生禹,或說禹母“水中得月精如雞子,愛而含之,不覺而吞,遂有娠”而生禹。《遁甲開山圖》則說:禹母“得石子如珠,愛而吞之”而生禹。所謂“得月精如雞子”和“得石子如珠”,其實就是龍卵的象征物,也就是說禹母吞龍卵而生禹。另外,傳說禹治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即水泉流通。禹因而治之。”這也表明禹與龍有特殊的關係。又傳說“禹乘兩龍,郭支為馭”。如前所述,能乘龍者,多為龍子。

夏後啟的誕生也很神異。傳說啟母“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此石即龍石,亦即龍卵的象征。龍蛇為卵生,石破啟生即龍卵破裂而啟出世。此亦表明啟也是龍之子,因而夏後啟也能“乘兩龍”。

周朝天子穿龍袍,《禮記?禮器》:“天子龍袞。”《周禮?司服》:“鄭司農雲:袞,卷龍衣也。”《釋名?釋首飾》:“袞,卷也。畫卷龍於衣也。”衣服上畫龍,表明天子都是龍之子。

漢代之後,每一代帝王都被說是龍的化身,是真龍天子。傳說漢高祖劉邦係其母劉媼與蛟龍交合而生。《史記?高祖本紀》:“其先劉媼嚐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因為是龍之子,故劉邦“隆準而龍顏,美須髯……”“索引”注引文穎言:“高祖感龍而生,故其顏貌似龍,長頸而高鼻。”劉邦出身寒微,比不上六國諸侯王後裔的地位、身份高貴,為了抬高自己,樹立權威,使眾人信服,劉邦及其親信便編造了這一荒誕的故事,把自己說成是龍之子,不是凡人,以使人們像尊崇龍一樣尊崇他、畏懼他。

漢文帝也傳說係其母薄姬夢蒼龍而孕。據《史記?外戚世家》記載,薄姬係魏王豹之妃,被劉邦納入後宮,然而“歲而不得幸”。一天,劉邦“憐薄姬,召而幸之。薄姬曰:‘昨夜妾夢蒼龍據吾腹。’高帝曰:‘此貴征也,吾為汝遂成之。’一幸生男,是為代王。”《宋書?符瑞誌?上》所載略同:“薄姬言:‘妾昨夢青龍據妾心。’高帝曰:‘……吾為爾成之。’一禦而生文帝。”薄姬夢蒼龍據腹與當年劉媼夢蛟龍於其上如出一轍,這無疑是薄姬為其親生子爭奪皇位而編造的輿論。

傳說漢武帝誕生前有赤龍來閣。《漢武帝內傳》:“漢孝武皇帝,景帝子也。未生之時,景帝夢一赤彘,從雲中下,直入崇芳閣。景帝覺而從閣下,果有赤龍如霧,來蔽戶牖……翁曰:‘吉祥也,此閣必生命世之人’”。可見漢武帝誕生亦與龍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