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佛教對謝靈運詩歌的影響。大謝是佛教徒,他不但積極參加種種佛事活動,與慧遠、慧琳等諸多法師來往,而且具有相當深厚的佛學造詣,曾參與修訂《大般涅經》,並著有佛學論文《辨宗論》。他的詩歌中也夾雜著許多佛教義理。因此近年來,佛學對謝靈運的影響也是研究的熱點之一。胡遂在專著《中國佛學與文學》中用一章的篇幅討論了這種影響,一方麵是謝靈運由此在山水觀照中尋覓“情靈真奧”,另一方麵謝詩“如芙蕖出水”的美感特征,是從佛經中取象設色的清淨、明麗風格而來。張國星《佛學與謝靈運的山水詩》很明確地提出謝靈運是以佛教哲學的觀點去認識世界,以禪悟的方式來感受生活。他還著有《謝靈運》一書,觀點與論文基本一致。錢誌熙的《謝靈運〈辨宗論〉和山水詩》認為《辨宗論》的寫作與謝靈運大量創作山水詩同時,他的哲學思想的成熟和詩歌藝術的發展,具有一個共同的生活背景,且有一些相互滲透的關係。李炳海在《廬山淨土法門與晉宋之際的山水詩畫》一文中提出從廬山淨土法門入手研究謝靈運山水詩,對於它的文化背景會看得更清楚。謝靈運是用廬山淨土法門的觀念、理想及思維模式來審視自己的觀照對象,並用詩歌加以表現。
進入21世紀以後,謝靈運研究依然處於平穩發展的狀態。一方麵新作不斷出現,如於瑩的《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郜林濤的《論謝靈運山水詩形成的淵源》、韓文奇的《論謝靈運山水詩的以理化情》、魏曉彤的《謝靈運山水詩的文化底蘊》、賈林成的《謝靈運山水詩美學成就管窺》、何方形的《謝靈運山水詩的審美創新論略》等;另一方麵,從2001年6月開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陸續推出了“謝靈運研究叢書”,2004年4月台北的裏仁書局出版了顧紹柏校注的《謝靈運集校注》,2005年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出版了李雁的《謝靈運研究》一書,這些專著的陸續麵世再次顯示了謝靈運研究的後勁,也是新時期謝氏研究的一大亮點。
總之,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謝靈運詩歌的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對以往的一些結論有了新的突破。在宏觀方麵,注意從詩歌史的角度來研究謝詩,既廣泛地辨其源流,探討其繼承與創新;又延伸開去,研究“大謝體”對後人的影響,立體地凸顯謝靈運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在微觀上,不但注意文本分析,也全麵考慮當時的曆史現實、社會環境和思想文化土壤對謝靈運的影響,並深入分析了謝靈運的性格命運,論述了這些綜合因素折射到詩歌中的影響,取得了一批喜人的研究成果。當然,研究中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文本研究還不夠細致,很多研究者隻著重分析謝靈運的詩歌,在詩歌中又偏重於山水詩與山水描寫的特色,甚至是隻注意代表作,而沒有多研究作品全集,從謝靈運的總體創作上來把握其創作風貌,所以有時得出的結論不夠全麵,對謝靈運其他寫作特點如用典等注意得比較少。另外,在探討玄風和佛理對作品的影響時,未將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往往隻摘抄其中玄言佛理的句子,對二者的思維方式的影響談得不夠深入,這些都仍需後來者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