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月光中的名篇(2 / 2)

李白詩中從無賒酒,卻有賒月。酒是要用錢買的,沒錢的時候就用五花馬、紫綺裘、龍泉劍去交換。同自然造化打交道容易得多,“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即使要錢,也可以賒。這種妙趣橫生的想象,表現出詩人以天地為衾枕的襟懷。李白還有一首問月詩,其藝術成就與後世蘇軾問月詞堪稱合璧,而其思想深度又遠過蘇詞:“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若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青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禱藥秋複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裏”(《把酒問月》)。

除中間兩句用神話點綴之外,整首詩句句寫實,語言樸素兒歌,卻又通篇貫穿哲學的沉思。造化的永恒與人生的短暫,乃是人類永遠無法克服的矛盾。李白問月詩表述的正是這種人人都能理解的矛盾和由此產生的苦惱;表述得巧妙生動,又極為質樸,從而使我們對詩人倍感親切。我們讀詩時想起李白,正如李白寫詩時想起在他之前的古人一樣,會產生一種莫可名狀的感傷,同時也能得到難以言喻的慰藉。既然古人、今人以至未來的人都要麵對同樣的矛盾和苦惱,這共同的矛盾和苦惱也就使世世代代的人彼此溝通,產生某種感情上的共鳴;溝通的媒介便是大家都能見到並會由它引起遐想的月亮。詩的奧妙往往就在把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感受用獨特的方式說出來。

以上舉了泛月、醉月、步月、乘月、攬月、寄月、賒月、問月,未舉例的還有弄月、玩月、宿月……對月亮感興趣的詩人固然不少,可誰能像李白一樣翻出這許多花樣?所有這些作品,乍一讀都是觸目成吟之作,而細加玩味,便覺出其中蘊含著奇妙的思想和豐富的情趣。不僅如此,李白在月光下還經常產生一些別的聯想,抒發一些別的情感。先說月夜思鄉,這類作品甚多,僅舉一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再有月夜思友:“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對此空長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懷》)李白歌詠征人思婦的兩地相思,亦多在月夜,如:“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閑”(《《關山月》);“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子夜吳歌》其三)。月亮還經常引起詩人懷古之幽情:“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隻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蘇台懷古》)。

以上所述思鄉、思友、男女相思和懷古,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感情。這些感情在李白詩中多由見到月亮引起,這是值得注意的。就拿思鄉來說,本是曆代抒情詩中常見的主題,但各人思念的內容很不相同:有的是“雕欄玉砌”,有的是“草屋八九間”;而引起李白思念的卻是故鄉的月亮(有時是故鄉的山水花草)。在人所接觸的自然萬物之中,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月亮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了,此時此地與彼時彼地,什麼東西都有變化,唯獨月亮沒有變化,因此很容易由月亮引起各種念舊的感情。太陽也具有這種普遍而永恒的性質,但太陽太刺眼,平時看不清楚,很難使人產生纏綿的感情。而在月明如洗的夜晚就容易浮想聯翩,想起遙遠的故鄉、朋友、親人甚至古人,產生真摯而美好的懷念之情。所以說,李白這類作品抒發的感情既是人們生活中常有的,而抒發的方式也是平易近人、人人都能接受的,實足以代表李白性格淳樸的一麵,《靜夜思》成為千百年來婦孺皆知的名篇便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