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我國當代心理學者的標準(2 / 2)

心理健康可用“三良好”來衡量:(1)良好的個性:情緒穩定,性格溫和,言行舉止得到眾人認可,沒有經常性的壓抑感和衝動憋,意誌堅強,感情豐富,胸懷坦蕩,豁達樂觀。(2)良好的處事能力:觀察問題客觀現實,以現實和自我為基礎,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與人交往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3)

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他人交往的願望強烈,能有選擇地與朋友交往,珍惜友情,尊重他人人格,待人接物能寬大為懷,既善待自己,自愛,自信,又能助人為樂,與人為善,與他人的關係良好。

我國古人的心理健康標準

北宋大詩人蘇軾有詞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在世,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在所難免。麵對諸多困難、挫折、不如意,有的人能很好地調適,有的人則困惑、抑鬱,跨不過這道心靈的坎兒。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中國古人沒有明確指出心理健康包括哪些標準,但是我們可以以古人豐富的養生思想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養生方法中基本上都包含著“養心”的內容。通過分析這些養心的方法,我們可以總結出古人心目中的心理健康標準,即:

(1)經常保持樂觀心情;

(2)不為物欲所累;

(3)不妄想妄為;

(4)意誌堅強,循理而行;

(5)有勞有逸,有規律地生活;

(6)心神寧靜;

(7)熱愛生活,人際關係良好;

(8)善於適應環境的變化;

(9)涵養性格,陶冶氣質,克服自己的缺點。

我們知道現代關於健康的看法不僅僅是指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看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其實,人們對此已經達成了共識,曾在電視小品中就有“高祿不如高官,高官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的說法。這就說明,人不僅僅希望活得長,更在意是否獲得快樂、心情好。

那麼,究竟什麼是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作為一種現在觀念是從屬於“健康”範疇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狹義講,心裏健康指不具有某種心理疾病或病態心理。而廣義的心理健康,則是一個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即健康人格。美國心理學家悉尼在《健康人格》一書中給出這樣的定義:

“健康人格是人行動的方式,這種方式有理智所導引並尊重生活,因此人的需要得以滿足,而且人的意識、才智以及熱愛自我、自然環境和他人的能力都將得以發展。”我國心理學界一般認為,心理健康是以有效的心理活動,正常平穩的心理狀態,對當前和發展著的社會、自然環境及自我還境,具有良好適應能力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