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在貝殼裏的海02(2 / 2)

一隻輪船,

它最優美的狀態不在造船廠,

也不在其停靠的港灣裏,而在起錨的那個瞬間……我有諾言,尚待實現

文/李丹崖

朋友突然問我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一個人最佳的生活狀態是什麼?”

當朋友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正在讀美國桂冠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Frost)的詩,就順勢借用了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句來回答朋友:“樹林美麗、幽暗而深邃,但我有諾言,尚待實現。還要奔行百裏方可沉睡。”

我一直覺得這樣一段詩句像是一座礦藏,擁有著發掘不盡的瑰麗,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能讓我們做一個“醒著的人”,能讓我們時刻銘記自己處在怎樣的坐標上,向往什麼位置,該怎樣抵達。

“我有諾言,尚待實現”是火箭一樣的生活,它能保證我們每個人永遠“在路上”!

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裝一個發條,擰緊了,就義無反顧地向前“衝”!

“衝”是一股來自心靈的力量,這股力量的源泉就是我們的夢想,就是我們向著未來的天空許下的千金一諾。諾言說白了,也就是“奔頭”,也就是在內心深處給自己立起一個“十字架”來。有了諾言的心,宛如在一方田裏播下了一粒種子,等待它的唯有動人的綻放,哪怕花開得不大。有了諾言的心,就像一隻充了氣的皮球,一聲拍打就能爆發出驚人的彈跳力!

一顆奔跑的心是沒有旁騖的。就像一支離弦的箭,隻有靶心才是它最向往的歸宿。

若幹年前,英國作家王爾德曾經無限感慨地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另一個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此語一出,引起一片歡呼,共鳴者眾。但是,如果你仔細閱讀就會發現,王爾德說的是悲劇,為悲劇叫好似乎不是我們的本意,所以,介於兩種悲劇之間的“我有諾言,尚待實現”就成了喜劇,因為,它代表的是一種絕佳的精神狀態。既沒有永遠“眼巴巴地觀望”的無奈,也摒棄了“攥在手裏捂出汗”的無聊。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填空題,生命為我們出好了題,並畫出了線,就待我們去填上。拿到這道題目證明我們擁有了“考試”的資格,但是,並不等於我們能做對;真正做對了,空白也就給補上了,興許還會致使很多人滋生驕矜的情緒,所以我們說,填空前思索的過程最美麗!

一隻輪船,它最優美的狀態不在造船廠,也不在其停靠的港灣裏,而在起錨的那個瞬間,在它在大海的胸膛裏開足馬力馳騁的時候,在它奮鬥在驚濤駭浪之中。因為,隻有在那時候它才能揮灑出它生命的意義!欣賞一場音樂會,恐怕沒有人會喜歡開場前的焦急,也很少有人會喜歡落幕時的嘈雜,觀眾興致的高低是跟著藝術家的指揮棒而高低起伏的,開幕的燈光再絢麗,落幕的帷簾再華麗,都不是他們想要的。看一場電影,最抓人的情節多在主人公身陷囹圄的緊張,而不在其走出泥濘的釋然。

朋友是劉翔的粉絲,我問她為什麼喜歡劉翔,她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

劉翔跨欄的姿勢帥極了!我反問道,劉翔壓線衝刺的姿勢不帥嗎?朋友回答:帥是帥,但那時候我的心已經落在肚裏了!

看來,還是一顆懸著的心,有時候最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