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齧齒小獸的特性(2 / 2)

第二,鼠的繁殖力極為驚人。《本草綱目》說:“鼠孕一月而生,多者六七子。”鼠的性成熟期短,每年歲末年初是鼠繁殖的高峰期,少數鼠種在每年春季繁殖一窩幼仔,而大多數鼠種則於春、夏、秋三季都生仔,像褐家鼠和小家鼠,在隱蔽條件好、食物充足的情況下終年生殖,每年可產6-8窩幼仔。據實驗,如不加限製,一對褐家鼠在優適條件下可生後代15000餘隻。一般的鼠每胎產仔數各不相等,多數為4-6隻,多者達7-8隻。一些害鼠的繁殖次數不僅多,而且產仔數量驚人,最高達18仔。多數鼠類的妊娠期短。僅20天到一個月左右。幼仔生後20天左右便能單獨尋食,一般三個月達性成熟,春季出生的鼠在當年秋季繁殖。但多數幼體於次年春季繁殖。少數大型鼠壽命較長,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活10年以上,一般的鼠自然壽命為2-5年。

第三,善齧是鼠的看家本領,破壞力極大。上麵我們說過,鼠的上下頜各有一對大而終生生長的門齒,咀嚼肌群特別發達,使得它除了偷盜糧食、傳播疾病以外,還要不停地啃咬東西以磨損牙齒,對人類生活,農、林、牧業造成極大的危害。鼠數量多,常成群活動。如《唐書?五行誌》記載:“開元二年,韶州鼠害稼,千萬為群。”鼠晝伏夜出,《爾雅翼》稱鼠為“盜竊小蟲,夜出晝匿穴,蟲之黠者。”鼠還有藏糧草過冬的習慣,從秋季起便開始儲存,草原兔尾鼠在洞口附近堆積幹草,並把一部分拉入洞道;倉鼠類往洞中搬糧或草籽,這類鼠口中生有臨時貯放食物的頰囊;家鼠則藏糧於洞,1996年吉林榆樹縣一戶農民一個冬季挖鼠洞就得1000多斤大豆。1993年新疆和田地區一個鄉在鼠洞裏挖出萬斤棉。鼠的破壞能力都是由鼠的本性決定的。

第四,鼠有一種集體遷移的本性,在適宜的環境下,鼠的繁殖速度很快,其住地如果食物不足,為了尋找食物,鼠常常集體遷移。據報道,挪威的旅鼠每隔三四年就有一次集體遷移,跨越海洋去尋找食物。我國典籍中對鼠的集體遷移有過許多記載,如《隋書?五行誌》載:“陳禎明二年(588年)四月,群鼠無數,自蔡洲岸入石頭淮,至青塘兩岸。數日死,隨流出江。”《新唐書?五行誌》載:“武德元年(618年)秋,李密、王世充隔洛水相拒,密營中鼠,一夕渡水盡去。”又據明人葉子奇《草木子》卷三載:“至正乙未年中(1355年),江淮間群鼠擁集如山,尾尾相銜渡江,過江東來,湖廣數十萬渡洞庭湖,往四川而去。夜行晝伏,路皆成蹊,不依人行正道,皆遵道側,其羸(音雷,瘦也)弱者走不及,多道斃。”又據清人長白浩歌子《螢窗異草》:“壬申六月(1872年),漢口、青山之間(即長江與漢水彙合地南部),每日天明,河邊人家及舟中人早起者,均見無數鼠子由河之東岸而來,將及河畔,乃紛紛銜尾魚貫而行,或數十,或數百餘,浮水而渡,至西岸,遂紛然四散……正、二月間,金牛(村名)地方亦有是事,數日之間,鼠之渡水者不下千百之多。”此外,在《明史》、《清史稿》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我國有關群鼠渡江的記載大都發生在長江兩岸,古人對鼠銜尾渡江這類奇異現象不解,稱之為鼠妖,認為是某種凶兆的象征。當代研究者分析,鼠銜尾渡江可能是為了集體遷移時,避免在江中被衝散而漂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