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對外聯係 革除弊政(3 / 3)

第三,注意發展農業生產。桑哥理財時,把眼光主要放在經商方麵。不忽木和完澤執政則把眼光主要放在農業生產方麵。由於朝廷幾經折騰,社會有所動蕩,開始出現流民。忽必烈為了發展生產,曾令地方官將汴梁等地逃難者“男女配偶成家”,由政府發給農具,讓他們附在土地上耕種。又曾“敕畸零拔都兒三百四十七戶佃益都閑田,給牛種農具,官為屋居之”。“命趙德澤、吳榮領逃奴無主者二百四十戶,淘銀耕田於廣寧、沈州”。這樣做,既可以解決那些流入和佃戶的溫飽問題,又可以為農業生產的發展作出貢獻。忽必烈還大力發展屯田事業,“設安西、延安、風翔三路屯田總官府”,令延安、鳳翔、京兆三路被桑哥罷免為民的軍士,重新“屯田六盤”。令一般軍隊,一衛萬人中,調二千人屯田。曾於和林漢軍四百人當中,“留百人,餘令耕屯杭海”,又因“木八刺沙上都屯田二年有成”,“增軍千人”。又“括所在荒田無主名者,令放良、漏籍等戶屯田。”生活在邊疆地區的捏怯烈女真,這時仍以漁獵經濟為主,忽必烈下令說:“與其漁於水,曷若力田,其給牛價、農具,使之耕”。同時,忽必烈又下令廉訪司,讓他們“巡行勸課農桑州”,督促發展農業生產。這些政策的施行,又使忽必烈晚年的政策重新回歸到中統、至元初年的重農軌道上來。

第四,取消理算,堅持設立肅政廉訪司,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監察與考核。從阿合馬到桑哥,都把理算(或稱鉤考)作為檢查各級機構貪汙、積欠,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項重要措施,他們可以利用理算,打擊異己,因此,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官員們紛紛表示反對。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十二月,禦史台臣上奏忽必烈說:“鉤考錢穀,自中統初至今餘三十年,更阿合馬、桑哥當國,設法已極,而其餘黨公取賄賂,民不堪命,不如罷之。”忽必烈令官員們討論。大概是因為官員們都反對理算吧,忽必烈隨即下詔:“罷鉤考錢穀,應昔年逋負錢穀文卷,聚置一室,非朕命而視之者有罪”。

忽必烈在禁止大規模理算以後,並非對各級官吏放任不管,而是加強禦史台、行台和肅政廉訪司的職能,讓他們加強對各級官員的監察和考核,為了讓這些監察官員各盡其職,忽必烈采納燕公楠的建議,每年歲終,各行省官員赴京彙報一年政績時,也“令行台臣赴闕,奏一歲舉刺之數”,如果這些監察官員沒有舉剌,那就是不稱職的監察官員。為了防止監察官員濫行舉劾之權,忽必烈又在真定路達魯花赤合散的建議下,不僅讓廉訪司的官員檢查民官,也允許“民官複檢責廉訪司文卷”。這種互相檢責、互相牽製的做法,既控製了各級地方官員,又限製了監察官員的胡作非為,對於政府機構的正常運轉大有好處。

第五,頒行《至元新格》。忽必烈建立政權以後,即著手進行立法工作,但一直未能製訂出比較係統的成文法典。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又令何榮祖編定法律。“何榮祖以公規、治民、禦盜、理財等十事緝為一書,名日《至元新格》”,忽必烈“命刻版頒行,使百司遵守”。這是元朝建立以來頒行的第一部成文法典,使元朝統治正式走上法製管理軌道。

在不忽木和完澤的幫助下,忽必烈實行了以上一係列措施,雖然政府入不敷出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卻使桑哥主政時動蕩不安的社會迅速穩定下來,經濟重新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一史書記載,“當是時,百官得其人,萬事得其理,陰陽調和,年穀屢登,庶民樂業,海內大治”,“以為複見中統、至元初治”。這種評價可能有溢美之處,但也能反映出忽必烈晚年的社會穩定情況。

真金於至元十年(1273年)被立為皇太子,至元十六年(1279年)參決政事,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二月因南台禦史上章請求忽必烈退位並立真金為帝受了驚嚇,憂鬱而死。其實,真金與忽必烈並非完全對立的兩派,真金屬於地地道道的義理派,堅決反對功利派。忽必烈主張調和兩派的觀點及其治國措施,更加適合於國家建設,而在忽必烈的思想實際中,則稍稍傾向於義理派。所以,父子兩人並沒有根本性分歧,不過是治國主張稍有不同而已。這也是忽必烈沒有深究南台禦史上章而大加撻伐的主要原因。因此,真金死亡,忽必烈十分傷感,遲遲沒有著手重新選立太子。

忽必烈遲遲沒有選立太子,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物色到合適人選。

忽必烈正皇後察必共生四子,長子朵兒隻,死得比較早;次子真金因為朵兒隻早卒而居長;三子忙哥刺至元九年(1272年)被封為安西王,至元十年(1273年)又晉封為秦王,鎮守關中,至元十五年(1278年)死;四子那木罕,至元二年(1265年)被封為北平王,至元十九年(1282年)改封為北安王。

據《史集》記載,“合罕(指忽必烈)在數年之前,當海都的軍隊還未擄去那木罕之時,曾無意中說出了由他繼承大位,這個熱望一直都存在他心中。但後來,合罕注意到真金很聰明能幹時,就很喜歡他。”

那木罕為察必所生幼子,按照蒙古族的風俗習慣,幼子繼承家庭財產並有繼承汗位的權力,因此,忽必烈可能說過由那木罕繼承大位的話。但後來,忽必烈發現真金是更加合適的人選,就立真金為皇太子了。

真金被立為皇太子以後,那木罕想當皇帝之心並沒有死。因為,按照蒙古族選汗的習慣看,在召開忽裏台選舉大汗時,可以有兩個候選人,那木罕一直夢想成為另外一個候選人。為了爭奪帝位,他曾對忽必烈說:“他(指真金)繼位後,將怎樣稱呼你呢?”惹得忽必烈“生了氣,把他大罵一頓,從自己身邊趕開,並說道:‘不許再來見我”’。忽必烈開始對那木罕產生不滿。更能使忽必烈不願意立那木罕為皇位繼承人的,還是因為那木罕有著至元十三年(1276年)被西北諸王俘獲的不光彩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