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說著,都大笑起來。
王社教起身,在屋內踱起步來。一抬頭,看到了自己早年為龍廣天書題的那幅字就掛在牆壁的中央,他凝視許久,方道:
“你還保存著它?”
“是的。”
“在西北打仗時也帶在身邊?”
“是的。”
王社教昏花的雙眼又有些濕潤了,半晌才道:
“這麼說,你的心中始終還惦念著我?”
龍廣天書也走到那幅字前,輕歎道:
“你我是金蓮川時結下的友誼,是我的摯友,我怎麼能不惦念你呢?我是一刻也忘不了的。”
二們老人的手又緊緊地握在了一起。許久,龍廣天書才破涕為笑道:
“兩個老人還跟年輕人似的,看讓玉龍笑話我們。”
應該說,龍廣天書與王社教在安童府上的相逢,是在忽必烈的授意之下,由安童安排完成的。當時,忽必烈目睹二位老人激動地相見的場麵,也頗為激動,畢竟都是昔日金蓮川藩王府的舊人啊,這麼多年來,心與心竟仍然沒有一點隔閡,真是令人歎服。
第二天,忽必烈就讓南必安排一個精致的酒宴,他要與這些金蓮川藩王府所剩無幾的老朋友暢懷痛飲一番。南必擔心他的身體,便勸道:
“還是由安童出麵吧,陛下就休息一段時間吧。”
“不行,朕要見他們。”
“陛下,您……”
“聽話,去辦吧。”
天剛傍晚,龍廣天書與王社教及玉龍就被忽必烈接到了紫檀殿。三人剛邁進大殿,便呆住了。
偌大的殿堂撤去了桌椅,顯得空蕩蕩的,惟有中心鋪上了幾塊斑斕大虎的虎皮,虎皮中央置一矮腳方桌,方桌上珍饈無數,美酒飄香,方桌的四麵還擺放了幾個錦墊。
就在三人呆呆地發愣時,忽必烈在南必的攜扶下,笑嗬嗬地走了進來。三人趕緊跪下拜見,忽必烈大手一揮:
“快起來,今天咱們就免去那繁文縟節,不再施什麼君臣之禮,隻是老友聚會如何?”
龍廣天書和王社教也笑了,二人起身,與忽必烈一同坐在了方桌邊。惟有玉龍跪在地上,垂首不動。
忽必烈招招手:
“你也起來吧,你老師已把你的情況稟奏於朕了,安童會安排你的。”
“謝陛下。”
“王先生稱讚的人,古今算起來,也沒有多少,聯相信他的眼光,好好幹,別辜負了朕的期望。”“謝陛下。”玉龍飽覽古今圖書,從沒讀過堂堂天子跟臣民稱“咱們”的,更別提向一位儒士口稱“先生”的。玉龍的心中激蕩起陣陣波瀾,慶幸著泱泱中華終於有了一位尊重知識的帝王。
忽必烈又道:
“今天,朕與你們二位是暮年的老人,就讓皇後跟玉龍為我們斟酒,好好地暢飲一回。”
龍廣天書忙道:
“陛下,我怎能孤獨地一個女性麵對兩位壯士,還是讓南必皇後與我為伴吧。”
龍廣天書的玩笑令忽必烈開懷大笑起來:
“想不到我大元帝國的女豪傑也有怯場的時候,也罷,南必就坐在朕身邊吧,玉龍,倒酒。”酒過三巡之後,幾個人已是麵目飛紅了,講話也隨便了,氣氛也更活躍了。
忽必烈捋著胡須道:
“自金蓮川藩王府建立到今天,已是四十餘載過去了。回首往來,朕真是一路維艱呢。”
王社教道:
“小民倒不覺得。”
“不許自謙小民,你看龍廣天書多敞快,早就‘我,我’的了。”忽必烈指著王社教佯怒道。
“是,陛下。我倒是覺得陛下一路走來,路途平坦,光明無限。”
“怎麼講?”
“陛下,大元帝國能有今日之興盛,全仰仗陛下治國有方。這是長生天的一手安排,陛下想不成就大事都不行啊。”
龍廣天書點頭道:
“這也是我的感覺啊。先汗四十年未竟的誌願陛下實現了,這是長生天在佑我華夏,得到英明之主啊。”
在一旁把酒的玉龍也忍不住插嘴道:“還有我華夏的版圖已經囊括了無邊的疆域,縱是曆史上‘貞觀之治’的李世民也難與陛下比肩。”
“放肆!”王社教責備著學生的唐突。
“別攔他,讓他講。”玉龍的話讓忽必烈很愛聽。
“是,陛下。古人曾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窮盡了讚譽之詞,但陛下卻令這些曆史巨人汗顏。我泱泱大元,已經呈現著華夏五百年都不曾有過的廣袤與興旺,有著西夏、西遼、畏兀兒、金、宋、吐蕃、大理、蒙古、遼左等諸多彙聚在大元麾下的臣民,難道這還不令人稱為千古之絕唱嗎?”玉龍侃侃而談。
“說得好。”王社教點點頭。
忽必烈也笑了,在玉龍的眼裏——不,在天下所有人眼裏,他是曆史上最偉大、無人比肩的帝王,這樣的讚譽還不令他高興嗎?
南必也笑了:“你小小年紀,卻如此多識,可敬。”
“謝皇後。”
忽必烈又道:“你頗有先生當年之風采。說說看。朕這些成就是長生天所賜嗎?”
玉龍搖頭道:“陛下,小民不同意剛才龍元帥及我師之言。”
忽必烈指著他道:“你膽子倒不小,敢否定師長的見解。有什麼理由嗎?”
玉龍點點頭。
“說說。”
“是,陛下。小民以為陛下能有超越千古的輝煌,是因為陛下的每一個策略的正確,而每一個正確的策略能被陛下製定,則全是因為陛下有著古今罕見的天才。太陽汗等率蒙古鐵騎幾十載浴血奮戰,宏願能在陛下手中實現,是陛下的英明與偉大。遼金也是曾入主過中原的人,他們被大汗趕出燕京的根本原因是,他們僅有善戰的鐵騎,卻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與政策。陛下推行漢法治國,是我大元朝得以建立的支柱之一,而審時度勢則是陛下建元的另一支柱。”
忽必烈越聽越愛聽,催道:“接著說。”
“是,陛下。我蒙古鐵騎如雷霆萬鈞之勢,橫掃南宋,則充分地顯示了陛下不僅深諳治國之精髓,更是盡得戰爭兵法之根本。先汗王幾次攻宋不果,與其策略不當有關。陛下一改先汗王攻川蜀之舊習慣,而是圍襄、樊二城,再東進攻臨安,使南宋呈四麵楚歌之勢。單不說南宋奸相當道,縱是它有強國之勢,也是不堪陛下運籌於天下的謀略的。”
龍廣天書喝道:“說得好!真是一語中的。”
“陛下,小民還有一言。”
“講。”
“是,陛下。陛下尚有一個蓋世之舉,就是結束了五百年來,蒙古諸王間互相傾軋、互相拚殺的血腥,陛下使蒙古諸王及其屬民都欣喜而甘心地投入到了大元帝國的懷抱,在一個舊的汗國基礎上,誕生了由沙陀、契丹、渤海、女真等族組成的新的、極富朝氣的新的國家。這不僅是蒙古的一大進步,更是曆史的一大進步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