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商:協調家庭關係的技巧02(1 / 3)

第一篇 家庭塑造人 第一章 你的家庭像什麼?

你的家庭生活好嗎?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大部份人最初的反應可能會愕然不解。所謂家庭生活好壞指的究竟是什麼?有人會說,家就是家,一切都已注定,有什麼好壞可言!但在一些發生了嚴重問題(例如離婚、兒子變成流氓、家庭破產等危機的家中,回答可能是:

“我的家庭真倒黴,天災人禍不斷。”

“我的家庭經常大吵大鬧,我們活得一點也不開心。”

“爸爸媽媽離婚了,家裏還會好嗎?”

“這個孩子真不爭氣,怎麼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這樣的問題孩子,家裏肯定多事之秋。

其次,你喜歡你的家人嗎?你信任他們嗎?同樣,你的家人喜歡你嗎?他們信任你嗎?

在我常年的工作經驗中,人們的反應經常是:

“我和爸爸媽媽有代溝,爸爸媽媽什麼都管著我,為我包辦代替,我生活的自由空間都沒有。”

“我的那個孩子從來都不對我們說實話,好像我們不值得信賴。”

第三個問題是,當你與家人生活在一起時,你覺得有趣嗎?你會感到興奮嗎?

記憶中,很少有人肯定地告訴我“是”還是“不是”;可是,多半的人卻是年年月月日日就如此無奈沉重地過著日子。家庭生活對他們而言,仿佛是一個負擔、一個不可改變命運。

以上問題若回答”是”的話,那麼,這類家庭生活可以看作是滋潤型的;若回答”不是”或”不經常如此”的話,那麼,家庭生活被看作是麻煩型的或問題型的。

有麻煩、有問題的家庭是什麼樣的呢?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家庭氣氛中發現。有的家人相處氣氛冷淡、不自在,每個人麵無表情、反應冷漠。雖然彼此仍有應對,可雙方保持距離,不願靠近;來往間,不但無趣味可言,而且充滿厭倦和無奈。有的家庭則充滿壓力,仍人感到隨時都有爆發不滿、失望、爭執等事件的可能。

每當我參與這些家庭工作,我自身就會有反應,有時身體自然緊張起來:胃縮、肩促、皺眉、咬牙、甚至於頭痛。這種經驗可以預測生活其中的人。長期下來,多多少少的身體疾病,例如頭痛、失眠、胃病、腰酸等,都是由這些家庭氣氛下發展出來的。

利用身體來說話,這是人類對外界自然而然的反應。可惜,人們對這種微妙的自然變化非旦沒能察覺,甚至在心中壓抑,或加以口頭否認。即使身體出現了疾病症狀,仍然不知其所以然。臨床經驗表明,這和心理狀況有很大關聯性!

在一個煩惱的家庭氣氛下成長的人,往往臉部表情僵硬、冷淡,或可憐兮兮的,目光下斜,對人說話常帶有隱含的不快。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既然談不上愉快,即使在一起相聚,也隻是”無冤不成夫妻,無仇不成父子”。大人忙著告訴孩子”什麼應該做””什麼不可以做”,而從來不去體會孩子心中的真實想法;孩子在這種氣氛下成長,他學會的是不發問,也不敢問:”我是誰?””我是什麼樣的人?如何享受有趣的人生?”

當與這類家庭短暫相處,我常常感歎,誠為可貴的生命卻在如此生活中萬般無奈。有的人乾脆以忘我的學習或工作借以逃避畸形的家庭關係。這種無望、無助感常常令我感到心寒。

就在這種無望無助的氣氛下,但見家中的某個人,母親,或父親,甚至其他人正嘮叨不休,試圖努力挽回家庭的親密關係。然而,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家人仍舊在疏離沮喪、乏味憤怒的狀態下生活,失去了幸福家庭應有的歡樂與喜悅。 在我國這樣一個急邃變遷的社會裏,人們對功利的謀求,使生活形態與人際關係充滿了相疑與相拒,世態炎涼已到了極至。家庭作為與外界社會截然不同的場所,理應成為家庭成員回家後一個“靜靜的幸福的港灣”,成為家庭成員互相關愛、互相理解、互相排憂解難的庇護所。然而,對在麻煩和問題多多的家庭氣氛下生長的成員來說,這隻是一種一廂情願。他們在學習、工作了一整天後,當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到家時,迎接他們的是家人的心存芥蒂、不快、互相猜忌責怪、勾心鬥角、惡聲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在社會與家庭雙重壓力下,他們不禁悲從中來,發出“哀莫大於心死”的歎喟。

誰願意自己的家庭如此這般地下去?隻是許多人莫奈他何地以為,家本來就是如此;既然生在這樣的家中,就得這樣生存下去。這是無法改變的,是命運的安排。但他們是否想過,除了他們的家以外,也還有許許多多充滿歡快和愛意的滋潤型家庭。

滋潤型家庭

整個家庭充滿真誠、關愛和活力,家庭成員的智慧、精神和心靈是融為一體的。每個人說話時,有人傾聽;同樣,別人說話時,他/她也會專注凝神。關心彼此,無所顧忌地流露自身哪怕是痛苦的或不願意的知覺和感觸。除了被關愛外,他/她也被認定是家庭中有價值的一份子,因此,他/她可以享有任何做人的天賦權利,尤其是嚐試做錯的天賦權利,雖然做錯事是他/她不自願的。他/她大可不必害怕做錯事情,因為任何人的成長道路都包括成功與失敗兩種,從嚴格意義上說,沒有不從學習錯誤中長大的家庭成員,也沒有永遠在一帆風順中成長的家庭成員。當他/她被視為家庭中有價值的一份子時,他/她也會以互信、互敬、互愛等同樣的態度來看待家庭其他成員的價值。

在滋潤型家庭成長起來的每一個人,臉部露出自然輕鬆的表親、目光柔和正視、聲音清晰和藹。在這個家庭中,展現了親合力的開放的人際關係。

滋潤型家庭的氣氛祥和而安寧,它既有靜的一麵,又有動的一麵。所謂靜,並非家庭成員時時、事事、處處謹小慎微,生怕得罪了家庭中的某個人;所謂動,也並不意味著大聲喧嘩。動靜之間井然有序,但又並非刻板固定。例如,說話時,家人不必搶著講,因為在滋潤型家庭中,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表達意見的充份機會。

在這種充滿秩序的氛圍下,孩子可以學習到各種適應的行為,發展出個人的價值感。我們常在一些家庭中見到這樣一種現象,即孩子不顧父母的忙碌,在一邊大聲嚷著:

“媽媽,我的皮鞋城哪裏?”

“爸爸,我要喝開水。”

這些要求原是孩子能力不足而發出希冀依賴大人的求助。但是,對孩子的本能求助,家庭的類型不通,父母作出的反應就會大相逕庭!在麻煩型家庭,父母會不耐煩地或生氣地大叫:

“你自己不長眼睛嗎?”

“搗蛋!走開!”

甚至罵道:

“你怎麼這麼笨!”

無助的孩子感到失望已極。經曆屢次失望之後,孩子會產生一種心理定勢,認為:”別人是不會理我的”、”我是沒價值的”,長大後在他們心中更形成了”你若不聽我講話,你就是不關心我。”忽略環境因素的態度在孩子心中於焉形成。

但是,在滋潤型家庭中,父母會說:

“小佳,媽媽正在忙著燒菜,有什麼事,待會兒說,好嗎?”

“小佳,事情急嗎?若不急,待會兒爸爸再幫你。現在爸爸正忙著呢!”

在實際狀況被父母清楚地描述的情形下,孩子會逐漸理解到,當父母正忙碌的時候,提出求助的要求並不適合,孩子也從中發展出判斷環境是否適宜的適應行為來,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個人的價值觀。

在滋潤型家庭中,物質上的照顧是一種表達關愛的方式。例如:媽媽煮一頓好吃的飯給孩子吃,先生帶太太去看一場電影。當然,關愛的表達並不僅僅在物質方麵,它更多地體現在家庭成員的說話、行為互動上,以顯示”我們是生活在一起的。”此外,家庭成員無論是什麼年齡,都可以用撫摸來表達關愛!一旦孩子因為做錯事而心生害怕的時候,父母若能在教育前輕握孩子的手,輕搭孩子的肩,或抱著孩子,此時孩子必然在毫無敵對的狀況下寧靜聽訓。

在這種具親合力的家庭氛圍下,家人可以無所顧忌地自由交談,甚至可以借以發泄在現代家庭外所遭遇到的各種緊張競爭、高度壓力甚至挫敗等情緒。例如,有一天晚上,當孩子跟爸爸說話時,後者顯出很不耐煩的樣子,孩子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