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商:協調家庭關係的技巧02(2 / 3)

“爸!你今天看上去很不高興,是不是公司裏碰到了什麼事情?”

爸爸回答道:

“對不起。我今天工作實在很忙,感到又累又緊張。這時,爸爸很想一個人清靜一下。所以你跟我說話時,爸爸沒有很好地聽你說的話。”

反之,在麻煩型家庭裏,爸爸對孩子的講話方式可能演變成:

“沒有哇!你煩不煩?小小年齡,老愛管大人的事。”

家庭的上空很快籠罩了不快的凝重氣氛。在如此生硬僵化的氣氛下,孩子怎麼還敢直抒他/她(們)的胸臆呢?

除了關愛之外,相互體諒也常常出現在滋潤型家庭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間。在這類家庭中,父母注意教導孩子從小就培養起此種相互體諒的態度。家庭成員共同計劃活動,訂定約定,然後一起或分頭實施行動。但是,若發生意外,以致計劃不能付諸實施時,彼此互相溝通,了解事實真相,采取進一步的或進或退的計劃與行動。例如,父母與孩子約定星期日全家到動物園玩。不幸,在某大公司當副總裁的父親突然在星期五接到一份要在星期日隍7d會的緊急通知,屆時不得有誤。於是,父親不得已轉告正期盼星期日早日到來的孩子:

“小興、小佳,對不起!爸爸星期日必須參加一個會議,這個會議很重要,爸爸必須出席。因此,星期日不能帶你們去動物園了!我們是否可以改期?”

因事取消動物園之行,雖然令孩子大失所望,但父親的一聲“對不起”和持之有據的解釋,得到孩子的理解也在情理之中。孩子在諒解父親的“爽約”之餘,了解到了”世間萬事萬物,總有不能如願以償的事”,從而培養了孩子富彈性、善解人意的態度與觀念。

但在麻煩型家庭裏,通常發生意外後對孩子的說法是:

“今天動物園不去了。”

孩子問:

“為什麼?”

父母:

“不去就是不去!還問什麼!”

孩子於是口中嗚嗚地哭了起來。父母對孩子的哭一下子火冒三丈:

“你再哭,我就要打了!”

有的乾脆就拿起掃帚或什麼的,給孩子一頓飽打,最後讓孩子就範。時間一長,孩子的思維定勢模式便是:

“我的爸爸媽媽都是不講道理的。”

“爸媽從來不疼我。”

“我生在這樣的家庭,正是倒楣!”

在如此家庭成長的孩子,自我價值觀也相對較低。

父母的管教態度

父母須意識到自已是家庭的主導者,他們有責任教育孩子認識人類和人生。領導的方法應是民主型的:

?利用肢體接觸,表示關愛。尤其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應挽住孩子的手臂或握住孩子的手。這種肢體接觸實際上是在傳輸一種信息:“雖然你做錯了事,爸爸媽媽批評你,可我們是出於對你的愛。”

?避免在孩子麵前互相指責,或因夫妻不和遷怒孩子。上述兩種情況都會影響孩子自我價值觀的形成。在夫婦關係不好的麻煩型家庭中,孩子常常無端受到連帶牽連。有個孩子說:

“爸爸媽媽經常互相指責。到底誰好?我不知道。有時,爸爸生起氣來,就大聲罵媽媽,媽媽氣極了,把氣出在我的身上;有時,媽媽罵爸爸的時候,爸爸也轉而將我打一頓。我成了他們出氣筒。我真的好委屈!有時,他們吵架甚至要我站在他們倆中某一邊,我不想得罪爸爸,也不想得罪媽媽,得不到我表態的爸爸媽媽於是都對我同聲發出喝斥”。

?傾聽孩子講話須心到、耳到,給予適時的了解、關懷、安撫。如此一來,孩子也會學到這一傾聽別人的優良品質,進而培養孩子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力,促進家庭的和諧。但在麻煩型家庭中,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忽略孩子是”人”,輕視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

?改變”怕出事”的觀念和”防出事”的態度。人之初,心本善。這句古訓用來解釋孩子也是貼切的。孩子生來並不壞。但孩子成長需要父母的有效鼓勵和引導,孩子即便做錯事,那也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必由之路,沒有不跌跤就能學會走路的孩子,也沒有不經曲折風浪就學會人生的孩子。有一個十二歲男孩的父母發現”一向很乖”的兒子用從他們那裏偷來的錢玩網吧,父母懲罰他、惡言警告他,夫妻還為孩子的事大吵了一場,認為兒子的”不良行為”是變成”不良少年”的前兆,如何防止再”出事”便成了這對父母的焦慮所在。對於他們的過份焦慮,我的建議是,改變”怕出事”的緊張態度,學習多傾聽孩子的心聲,談話時多多益善地利用肢體撫愛,適時了解孩子的感覺和需要。

養育子女是世間第一難的事情,需要父母兩個“工廠”共同經營,產生產品。在滋潤型家庭,父母從不否認孩子會有”問題”,並努力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克服問題的過程。而在麻煩型家庭,父母將精力全情投注於毫無希望的堵漏問題的陷阱中,以防問題的發生。一旦問題發生,卻又不知如何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資源。

孩子在成長的每一階段都有不同於以前的問題產生。在滋潤型家庭,人們知道”改變”不可避免,他們視“改變”為”生命活力的一部份”。改變不隻是孩子,也是成人須直麵的。他們接受“問題”和“改變問題”的事實,並用創意來經營家庭。

自我價值觀

一個嬰兒出生時是完全沒有任何人生經驗的,他/她不懂得如何掌握自己,他/她一切須依靠周圍的人來全權處理。孩子甚至到了5、6歲,他/她的一切還完全由父母和家庭決定和操持。上學之後,他/她雖然受到同學、玩伴的影響,而更多的影響仍然來自家庭及其成員。

為了使孩子學習自我價值觀,言語的學習是一種方法,但是他/她更多地是從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的表情、聲音、行為等方麵學習而來的。然而,很多父母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語、一笑一顰、一舉一動在孩子自我價值觀形成上所產生的巨大的深遠影響,許多這方麵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潛移默化的。

小佳用兩根粗竹幹做了一副高蹺,此時正興高采烈地玩耍著給媽媽看,媽媽看了說:

“小佳!你做高蹺,有沒有把手割破?這次,算你運氣好!再說,玩高蹺好危險呀!以後不要再玩了......”

小佳的興致一下子像氣球被刺破似的”沒了”,感到失望已極。媽媽教育小佳的錯誤在於,她忽略了孩子創造高蹺時的那份高漲熱情和喜悅,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忽略母親的叮嚀在情理之中!

抑或,媽媽嘴裏在說:”小佳!你好棒!”可看著孩子玩高蹺的危情,她卻皺著眉頭。這種讓小孩一看便知的表情仿佛在說:

“媽媽沒興趣看你玩這麼危險的遊戲。”

“你看,你又在惹麻煩了不是。”

“媽媽真的不喜歡你這種玩法”。

顯然,做母親的不啃聲,可皺眉本身卻不知不覺地造成了小佳自我價值的降低。如果媽媽此時能改口說:

“啊呀,小佳,你真的很能幹,居然能自己用竹幹做高蹺!敲釘子可是老師傅做的事。我們的小佳快成了師傅啦!不知高蹺是不是牢?”

同樣一句出自母親口中的話,後者在小佳聽來就顯得頗為得體、頗為中聽,讓孩子“自尊”,讓孩子感到自己“很有價值”,連媽媽也這麼看。為此他躊躇滿誌。他會向媽媽饒有興趣地說出自己工作時的“經驗”,媽媽的稱讚使他覺得自己是有用的人,同時也會注意到媽媽關愛的叮嚀。

為人父母的你不妨想一想,你是否曾不顧場合地將孩子狠狠地數落了一頓,連臉麵和尊嚴都沒有給孩子。或許你是一個快人快語的無心者,對孩子講過話很快就忘了,但“說者無意,聽者有意”,你的話在孩子的幼小心靈中卻深深紮下了根。

在家庭裏建立怎樣的自我價值觀,可以從你們全家一起共進晚餐這樣小小的實驗中發現。你如果努力去體會每個家庭成員說話時聲調、表情以及時機恰當與否中可以發現,即使是一句諸如”添飯”、”這道菜我吃光嘍!”之類的話,由於講話者的差異,都會反映出你或者家庭其他成員是否被尊重或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