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商:協調家庭關係的技巧02(3 / 3)

當晚餐進行到一半時,你突然將遊戲方式改變成你注意自己對別人說話的方式:你的應對是否使對方自我感覺不錯?他的回應、表情是否如你所預期的?倘若不是,這是否意味著你的表情、姿態或語調正好傳達了相反的訊息而你又混然不知?在觀察中,不妨主動嚐試你要做的一切,同時關注你所接受到的信息,這是項有意義的實驗。

你也可讓全家成員一起來學習這個些實驗。第二天晚上,你先將這個實驗告訴家裏的每一成員。假如他們年紀不大,你可以讓他們在吃飯前先讀完本章,然後你們一起嚐試。晚飯後,再請全家人一起分享每個人的發現與感受:你家的氣氛是否調和?在家庭,每個人是否擁有自己的個性特徵?如果成員中有人犯錯,他/她(們)是否會被諒解,然後彼此展開開放式溝通?如果是的話,我們可以說這是“滋潤型家庭”;如果家庭內時時、事事、處處都充滿了火藥味頗重的苛責、批評,彼此講話不誠懇,一有錯就處以懲罰,那必定是“麻煩型家庭”。

這不是在批評“麻煩型家庭”的父母,而是在提醒這類家庭中父母的責任和關注重點。多年來,經過與許多家庭工作在一起,我深深感到大多數父母是愛自己孩子的,問題隻是在愛的表達方式上。由於方式上的不當,父母們常常受到失職的苛責,但這類輿論卻忽略了父母疼愛子女的真實情感。這其實並不公正。

若要改變父母態度行為,首先要了解他們”愛之深,責之切”的初衷,提高他們自我價值觀。惟其如此,才有意想不到的正麵效應。

經驗告訴我,對人生抱有可以改變的滿腔期望,因為改變才是你一切美景的第一步。

高自尊與低自尊

假如高自尊者和低自尊者在一起能有一番自我對話,那麼他們對話的差異是什麼呢?

?高自尊者也許會說:當他/她(們)喜歡自己、覺得自己很不錯時,他她(們)就能活得自在、更富有自我價值實現、更自尊也被人尊貴、更有愛人也被愛的能力。

?低自尊者常會陷入這樣的境地:他/她(們)不喜歡自己,覺得自己經常受到傷害,有時,他/她(們)感到自身行為舉止也處處透露出那種被揶揄、被輕篾、被貶低的訊息。他/她(們)無端地懲罰自己和別人,認為別人應對自己行為負責,將指責的焦點落在別人身上。

當一個人擁有較高自我價值觀時,他/她會主動擴大自身活動空間,促進與外界聯係。此舉有助於縮短他/她與他人間的距離,減少衝突。通過溝通、澄清,改善人際關係。而一個自我價值較低的人,很容易被自身激發的情緒淹沒。他/她無法包容人,甚至對其他人形成仇恨。他/她常將責任諉過於人,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甚至到了操縱別人的地步。他/她也”愛別人”,為的是取代”愛自己”,這種自貶自憐的愛隻是為了逃避麵對自己的低自尊。

由於自私不討人喜歡的緣故,很多把愛自己看作是自私的表現,他們也因此害怕看重自我價值。事實上,這兩者並不一樣。在生活中,為了避免人與人之間的爭執,我們總是被教導要愛別人而不是愛自己,不知不覺中也造成了輕視自己、降低自我價值的結果。自私與自我價值觀之間的區別在於:自私是一種”唯我主義”;而自我價值不隻是自我看重,更重要的是,以同等態度對待別人、尊重別人、珍視別人。

有時我們害怕被人說成”自以為是”,於是在人麵前不敢呈現真正的自我,害怕這樣的自我會不被接受、被遭拒絕。自我價值的提升既讓每個人能接納別人,也能認可自己的獨特之處。這時,我們將不再處在和別人相比較後的自責之中,自我批判、自我懲罰也至此停止。

許多父母就是因低自我價值觀而不自覺地用無盡的責備來影響孩子。殊不知,孩子的價值觀正是主要來自父母和祖父母這兩股融合的血脈。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作為家長,我們必須探究和了解孩子的需要、想法和對未來的期盼,接納他們成長的本來樣子。是的,他和別的孩子是有些不同。那又怎樣。讓我們加入到孩子探索成長的旅途中去,沒有批判,不要為孩子預設理想與目標,有的隻是關愛的陪伴和探索。我們可以在家裏後院舉辦慶祝會,會中穿插一些有趣而富創意的活動。例如,讓出席慶祝會的每個孩子都有一次”自吹自擂”的機會,說說從上次見麵到現在自己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十多歲的孩子也許會說:和兩年前相比,他/她不再是個孩子了。而這正是孩子了解自身存在和隨時空演變的好機會,也是他們獲得承接過去時空的新的契機和起點。當然,沒有不帶來痛苦的探索;但即便是痛苦,那也是人生不可分割的部份。讓孩子勇敢地直麵它,他/她會成長得更快。

下列是父母幫助孩子提升自我價值觀的幾個要點:

?認識、覺察你給孩子的觸摸,設身處地的揣摩孩子的感受。

?認識、覺察你眼神中正在傳輸的訊息,這些訊息和你內心想的是否一致?

?弄清楚你和孩子間在想法上的差距。

?讓孩子在無恐懼的情況下澄清事實,允許他/她發問,以達到溝通的目的。

所有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件、行為、聲音,都曾經、也都會影響到孩子。建議父母向孩子說明實情的真相和發生的原因,尤其當事件發生時孩子也被父母或家庭成員卷入了進去,父母就更有必要留心向孩子說明事情的發生、發展和他的自我價值無關。

由於沒有人向孩子說明事情的原委,以致孩子在事件發生後常會有一種錯誤的感覺,以為事情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當孩子尤其當嬰兒通常無法分辨事件中的成人與自己的關係時,這時大人用口語來澄清,以便讓他們了解到底發生什麼事,就顯得頗為必要。孩子通常會通過父母的眼神、關愛的撫摸、清晰地呼叫他/她的名字而有效地建立起他/她的自尊來。

有關建立孩子自尊的問題,在父母親職任務上較之關注孩子的個性差異來得更為重要。父母須經常關注到孩子的一些好奇以及對好奇的探索,要給孩子機會,刺激孩子興趣,並用自尊尊人的方式處理孩子的事情,讓孩子在高自尊環境和氛圍中長大成人。

在孩子高自尊學習過程中,父母無疑是激勵者、教導者,也是孩子高自尊的典又範。下麵是一段有關上海一個母親激勵女兒自我價值觀實現的故事:

一個18歲女孩和母親經過一家貼著”應徵KTV女服務生”的商店時,正談論有關暑期女孩打工的事。女孩想去應徵,母親思忖了一下對她說:

“你不妨試一試。但這好像不是你這樣的高三中學生做的事,再說你又沒有經驗。”

女孩說:

“我們班上的小芬就在一家KTV當服務生的,每天穿著緊身牛仔褲,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想我也應該去試一下。”

母親鼓勵她說:

“好哇,你去試吧。媽就在路口超市等你。”

女孩想了一下應徵工作事宜,便興衝衝進去應徵了。十五分鍾後,她沮喪地走向母親。女孩說:

“我真沒用!他們好像不需要我這樣的人。媽,我看起來是不是很差勁,他們看不起我,讓我覺得連這種小事我都不會做。我感到好出糗!”

母親拉著女兒的手說:

“孩子,你是否覺得人的價值觀要由別人來決定呢?其實,你這樣一進一出,不也學到了一些東西嗎?比方說,你有機會認識了打工究竟是什麼樣子,麵見又是怎麼回事,這家KTV要的是什麼性質的工人。他們不錄用你,並不等於你就不適合那份工作。再說,外麵要做的事很多啊!你的自我價值應該由你、而不是由別人來肯定!”

母女相視。女兒從心底裏同意母親的看法。她們會心一笑,挽起手,消失在人海中。

然而,有些父母鑒於學曆和智力原因,隻能教孩子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父母本身若無很好的高自尊,這時倒是一個和孩子一起學習的機會。事實證明,自尊的塑造是可以在任何年齡段進行的。

當然,了解自身低自尊的事實,並改變它,需要時間和勇氣。但花下的投資不會白費,學習改變會發展出“更富有”的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