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家庭塑造人 第二章 如何與人溝通
本章是想讓讀者通過自身的例子,對你周圍的人發生好奇,尤其是你的家人發生好奇。此外我們也想讓你人及其活生生的存在感到興奮。我想讓你多知道一些你身體的各個部位的運作以及你本人是個多麼珍貴的寶庫,來使你產生興趣。
感知器官猶如一個萬花筒
試想你正在一個有著八麵鏡的萬花筒裏看,每一鏡麵反映的是你身體和周遭的一些側麵:
?身體──生理部份
?思想──智力部份
?情感──情緒部份
?感官──感官部份:眼、耳、皮膚、舌、鼻
?關係──與人互動部份
?環境──時間、空間、空氣、色彩、聲音、溫度
?營養──攝入的固體和流質食物
?靈魂──精神部份
經過第一麵鏡麵,你看到的是身體的所有器官和由此構成的係統。如果你從未看過人體內部構造,你可以找一本解剖學書籍,裏麵有專門有關骨骼、肌肉、器官以及各種係統(呼吸、循環等)的描述,書中還配有圖片。你會驚異自己的身體是多麼奇妙而又精巧複查,儲藏了多少珍貴的資源。作為身體的主人,你有沒有滿足它的需要?有沒有傾聽它內部發出的信息?當身體的某個部位需要關注時,它會提醒你。
第二鏡麵顯示的是你的智力,主要是頭腦的認知部份。從這個認識和理性部位,你常常歸納如下問題:
“我認知到的是什麼?”
“我如何學習新事物?”
“我如何分析情況並解決問題?”
第三鏡麵是你的情緒和情感。你能充份覺察並接受它們嗎?你對自己的情感有沒有任何調控能力?你如何表達它們?你對自己各種情感都坦然接納嗎?你知道對待情感方式的不通會有不同的結果嗎?所有的情感都充滿了人性。而你對這些情感的感覺會顯示出你的自我價值。
第四鏡麵是你的感知部位。你的感覺器官如何?你給自己多大的自由去看、去聽、去觸摸、去品嚐,去嗅?你人體中的這些奇妙功能發揮了多少?很多人在孩童時期就被教導隻能看、觸或聽某些東西,他們的感官運用大大受到人為的限製。
第五鏡麵顯示出你如何和外部世界的互動關係。你的互動方式塑造了你與他人關係的性質。你如何評估你的各種關係?如何運用你的EQ力量?放棄了它是否意味著變成了犧牲者?是否運用它來發展與自己以及與別人的和諧關係,變成一個有能力的領導者?是否運用自身的力量來滋養或威協自己或他人?是否和家人或其他人團結合作?是否製造情趣、談笑、幽默,使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變得輕鬆一點、快樂一點?記住,幽默和關愛是兩種非常有效的治療力量。
第六麵鏡麵是與營養有關的。你每天的食物結構是什麼?你明白身體需要營養這個道理嗎?研究顯示,一個人的飲食和感覺、行動有關。
第七麵鏡麵與你的環境相關聯,它指的是景觀、聲音、事物、溫度、光線、色產生影響。比如說,光線的種類和強度對健康有密切關係。我們也發現,色彩、聲音、音樂對人體內部也有影響。
最後是第八鏡麵,與你的精神有關,它代表了人生需求的較高層次和最高層次。你如何看待你的生命?你重視精神方麵的需求嗎?你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運用精神接觸嗎?
各部位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然而,沒有一個部位可以脫離其它部位單獨發生作用,每一部位都與其他部位互補互動,任何一個部位產生變化,都會影響到其他部位的聯動。
當我們對自我了解的知識大大豐富以後,我們對自身發展和健康的需求就成了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妥善照顧好身體,注意運動。
?通過以下方式開發智力,即運用啟發性思維方式,增加學習和受教育的途徑,參加各類活動,製造與人交談機會。
?接納自己,以誠相待別人,讓情感為我們服務。
?將感官當作與外界信息相聯結的重要管道。
?發展出一整套和諧解決問題、培養人際關係和化解衝突的方式。
?了解並提供適合自身所需的營養。僅記,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某甲吃草莓會得麻疹,某乙則覺得美味可口。
?選擇支持你良好情緒的居所和工作場所。
身為人類,我們有很好的運用資源的秉賦:能量、智力、意誌和情感。身處21世紀科技和信息時代,更幫助我們運用身體資源作出選擇。
有溝才需要通
“溝通”是近年來在我國頗為流行的一個名詞。顧名思義,有溝才需要通。以家庭為例,就有“代溝”、“親子溝”、“夫妻溝”、“兄弟姐妹溝”,等等。怎樣讓這些溝彼此銜接相通,正是問題的症結。
“溝通”是什麼?回答可能是:”就是講話嘛!”或”彼此交換意見,互相了解”。有人甚至納悶,溝通每天都在進行,有什麼好討論的?但是,就因為很多認為溝通理所當然,才更容易忽略它。人們在生活中常常弄不清別人在說什麼,為什麼有這種反應,你對別人的影響如何,你說話時是否帶著強硬的口吻,你是否經常覺察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有這些都與溝通有關。
那麼,與溝通有關的要素究竟是什麼?
?人的身體,它的移動和型態。
?人的價值觀,代表人們對生存與發展方式的看法。
?人的期待,對未來的事或人前途的希望和等待。
?人的感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皮膚,使人得以看、聽、聞、碰觸及被碰觸。
?人的語言表達,即所使用的語句和聲調。
?人的頭腦,即大量信息和知識在人腦中的積累和儲存。
為了進一步了解家庭溝通,我們不妨實地考察下列一些溝通活動,你定會有意外收獲。它將幫助家庭的每一成員加深對溝通的理解和判斷,避免誤入溝通陷阱。 感官的溝通,即雙方臉部表現上的溝通,如眼睛、眼皮、眉毛、鼻孔、臉部、頸部肌肉等的動作。我們現分別用兩種方式來說明溝通何以並不完全:
——爸爸看報,媽媽走過來,坐在他旁邊講話。爸爸仍然繼續看報,媽媽坐了一會兒走了。現在,孩子過來和爸爸說話,爸爸照舊看報。
——爸爸在看報,看到媽媽過來,放下報和媽媽交談。媽媽走後,爸爸才重新拿起報紙看。等到孩子進來時,爸爸照樣放下報紙和孩子交談。
結果,第一種情形下,媽媽和孩子都表示:爸爸一邊看報,一邊談話,無法看到他的臉部反應。同樣,爸爸也看不到對方的反應。顯然,爸爸對他們的興趣比對報紙還低。問題一,爸爸把薪水拿回家,讓他們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這是否就叫“溝通”嗎?
接著要做的是你站著,對方正麵對著你在地板上坐著或蹲著,你倆對視著在說話。這種位置一高一低的談話會令你有何感受?如果將兩人位置對調再做一次,你又有何感覺?由於坐著的人必須向上看,30秒內,脖子和肩膀變酸,腿部肌肉拉緊,頭部因仰著看頗感不受用。而此刻站的人卻須彎腰向下看,背部頸部肌肉也感嚴重不適。當壓力和緊張增加時,你(們)都可能難以從交談中得到“溝通”的快感。
每個人都有至少十來年的時間個子比父母矮小的生長期,而大部份親子溝通均是在我們上麵描述的位置和境況下進行的,因此可以想見,有許多人自童年起就有一種“人微言輕”及對自己和父母產生歪曲的感覺。比如,許多孩子把自己的父母描述成有寬闊胸膛、肥大腰身、大大下巴的人,就因為他/她(們)早在孩提時代已習慣了在父母麵前”被矮化”的位置上。
溝通就像一把巨大的傘,它涵蓋了人類的各種活動。人生下來就開始與外界互動。以後人生的變遷也決定於與外界的關係。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如何被撫摸?當他/她剛剛睜開眼睛的時候,經常麵對的是愉快還是生氣的麵孔?他/她知道外麵的世界是什麼?他/她又是什麼?他/她如何與外界互動?比如說,當他/她哭的時候,外界給他/她的反應是什麼反是打、是罵,還是一個頗善解人意的微笑?這些累積的經驗是否影響到他/她的溝通模式?調查表明,一個5歲年齡的孩子就已發生過六萬種人際互動,這些經驗將在他/她的腦海中固定下來,引導他/她的一生。
難怪有些心理學家認為,人在5歲時就已塑造出以後的人格特徵。
溝通有好多種方式
溝通也像一部有聲的攝影機,攝下“此時此刻你我之間”的互動。這和照相的道理一樣。我們的腦海裏可能常顯現出以下形像:他/她的頭發太長;他/她有個向日葵的臉;他/她應該坐直一點;他/她的眼睛直視著遠方;手不自然地放置在胸前;他/她襯衫的顏色是時下最流行的,但給人以不莊重之感;他/她皺緊的眉頭,好像有難言的苦衷。每次當人們的眼神彼此對視,他們很快又避開了去,生怕對方透視到內心的心思,或者覺得這種對視的場麵無聊而又尷尬,溝通起來甚覺為難。
你剛剛看過對方,現在,你閉上眼睛,在你的腦海裏他/她是否使你想起另外一個人?是父母、以前的朋友、童年的玩伴,或一位影星?很可能你覺得他/她太像你識記中的某人,你把他/她和那個人混淆了,甚至把他/她當做某個人而作出相同的反應,令他/她感到如入五裏霧中。
請你回想一分鍾,然後睜開眼,將你的感覺與對方分享。事實上,我們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際溝通受到自己過去陰影的影響,卻又懵然不知。我們常發現,有些人共同生活了數十年,卻一直把對方當做另一個人來對待。曾有一個丈夫對他的太太大叫:
“你把我當成了你兒時的父親,他關愛你、嗬護你、順從你,甚至放縱你。現在,你把我和你當年的父親相比,在我們之間進行無法類比的取舍,你覺得我對你不關愛,不嗬護。”
感覺上差異帶來的是痛苦與失望。
你想告訴對方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卻欲言又止,不願太多的事情讓對方知道。這是否表明你們的關係出現了某種問題和裂痕。你的“籬笆”老是很快地豎起來,將人際關係拒之於門外,其結果帶來的是自身的孤獨和寂寞,你們之間情感的越益疏遠。
?聲調表情的溝通。讓這部“相機”的有聲部份也發生作用。當對方講話、發出聲響、呼吸、咳嗽時,你聽到的是否如你所看到的那樣刺激你的感知器官?對方的聲音是大還是輕?是高還是低?是清晰還是混雜?是快還是慢?
人們常常不能了解他/她在和對方說話時的意義,他們聽不到自己真正的聲音,想像不出自己的聲音會是什麼樣子。有一次,我們正在和一位媽媽、兒子在會談室。她用很大的聲音說著話,卻對兒子說:”你的聲音正大!”這位媽媽否認她講話時會大叫。然而,她那次講話的聲音恰巧被被錄音了下來。當這位母親在錄音裏聽到大聲講話的講話嗔怪地說:
“我的天!那個女人講話好大聲!”
她不知道那裏麵大聲講話的人正是她!
可見,聲音不但可以幫助人們、也能阻礙人們了解對方說話的意義。
現在,請與對方談談你所聽到的他/她的聲音究竟像什麼?不妨找個機會聽聽錄音帶上你自己的聲音,你一定會奇怪自己的聲音怎麼和平時感知的有著千差萬別。
可見,聲調和表情在人際溝通上常常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樣的講話,因為聲調和表達的迥異而給傾聽者帶來的感覺和反應也有不同。例如,當太太說話溫柔,帶著試圖了解、關心、好奇口吻時,聽話人丈夫的反應很可能是和顏悅色的;反之,當太太講話時帶著質問、咆哮、挑戰、埋怨,接受妻子信息的丈夫就可能是自我防衛和反唇相譏,爭戰於是在夫妻間針尖對麥芒地展開。
接著你們坐在可以觸碰到對方距離的位置,互相對視一分鍾,然後握起對方的手,閉上眼睛想著對方的手型和構造,體驗一下觸摸對方或被觸摸的感覺,了解一下當你的手指觸摸對方脈搏時又會是什麼感受。約兩分鍾後,鬆開你們的手(鬆開的意思是分開而不是拒絕),現在當你睜開眼,與對方分享你內在的感覺。
請再試一試另一種方式:一個人先閉上眼,另一個人用雙手去探尋對方的臉部,體驗你觸摸的感覺;然後交換進行,再共同分享這一過程的經驗。顯然,很多人接受不了後一種方式,因為他們覺得不舒服、愚蠢和可笑,臉部觸摸和被觸摸的禁忌長久以來便伴隨著我們,甚至不少夫妻的性生活就是在這種自覺“不舒服、愚蠢和可笑”的氣氛中僵硬地進行的,當然多了許多呆板和少了許多滿足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