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嚐試用鼻子去聞對方。這聽起來有點離譜,但就是這種“離譜”的不自然感覺,使很多親密的夫妻關係變得疏遠、陌生,甚至格格不入。因為身上常常散發著影響對方情緒或情感的氣味,當打破嗅覺上的禁忌,然後告訴對方有關你說體驗到的這次嗅覺的感受。試問,事情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當你用眼睛、耳朵、皮膚或者鼻子去和別人接觸,並與別人共享你內在的感受,你對別人判斷的準確性可能提高。那銘心刻骨的第一眼有可能使你重又回想起舊時所遭受的心靈的創傷,那創傷是如此強烈。請將你的感受說出來,與對方共同感受。
被用來思考的大腦常常對一些事物的看法抱持著一成不變的看法。例如,一個20歲的男孩已經長成180公分身高了,但父母還是把他看成是一個需要百般嗬護的小男孩,這是他們天天在一起相處使然,大有“不識 廬山真麵目,隻緣此身在山中”的意味,對孩子從孩童到成人的成長裏程也視而不見、充而不聞。不能見、不能聞時此地在麵前的人的真麵目,是因為人們宥於對過去的記憶猶新和對未來未定之天的擔憂,也因為人們隻是在需要親密的時候才彼此觸摸,在幻想或從眼角瞄或瞪著別人的時候才用到眼睛。
?身體位置的溝通。身體的位置同樣影響溝通的正常進行。現在試著把椅子調轉過來,你倆間隔45公分距離以背對背的形式坐下來互相閑聊。你很快會感到身體不舒服,對對方的感覺也無從談起;你很難集中注意力傾聽對方說話的內容和方式。
現在把椅子挪開4?5公尺,然後仍然背對背地坐著,你們之間的溝通將因為無法和對方搭上線而有更明顯的變化。以這種方式溝通,在許多家庭中極為常見。例如,下午5點半多鍾,媽媽趕著在燒菜,抽風機嗡嗡地轉動;兒子放學回家來,急著想洗澡,在他的房間裏大聲叫著:”媽!我的褲子放在哪裏?”雖然他的嗓門已夠大,但由於隔著大廳和書房,媽媽還是聽不清兒子在說什麼,隻是厭煩地應著:”叫什麼呀!聽不見!”接著是此起彼落、沒完沒了的一吼一叫。假如兒子能走到廚房來好好地問一聲媽媽,媽媽會心平氣和地告訴他褲子放著的哪個抽屜。
有些太太也會一邊洗碗筷,一邊和在洗澡或看電視的丈夫談論影響家庭甚巨的生活開支問題,如:煤氣費漲了,菜錢一個月4百元不夠用,又該繳房屋代款了,等等。
造成沒有效果的溝通,使夫妻彼此備受挫折和苦惱。近年來,人們已越來越注重個人的隱私權,所以房子隔間也多了起來,在不同房間喊來喊去的溝通方式是很糟糕的。假使你的家人一向如此,則應找個時間坐下來好好談談。一家人最可能在一起的應該是吃晚飯的時間。但是若伴隨著高唱流行歌曲的電視機在一旁叫喊,又會產生眼睛看、耳朵聽那裏的問題。所以,遇到有機會進行良好溝通的時候,首先要去除可能影響溝通的障礙,以增強互信和自信。做父母的,應端正老把孩子看成是小孩的不正確的看法。例如,一個15歲男孩委曲地蹲在高高站著的爸爸麵前哭了,覺得這就是他在家中的地位;孩子的哭使爸爸體會出了他給予孩子的壓力。因此,父母如果要和孩子談話,應該盡量以互相平視的位置來說話,換句話說,父母不妨可以坐下來或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我們再試想著上述一高一低的位置互相握手的情景:坐著的人須將手臂舉高,時間長了會出現發麻現象。孩子舉高手臂,常因不舒服而掙脫父母的手;父母被孩子的無理舉動激怒。孩子想和父母有眼睛平視溝通的人之常情,應得到父母的重視。
現在請試想一個坐著、一個站著,但不互相對視所進行的溝通姿勢,作為父母“大人”常把孩子不注視著他們的行為解釋為是對他們的不尊重或不理睬。另一方麵,當孩子嚐試與父母接觸時,可能將父母視線的暫時移開看作是拒絕與孩子的溝通。
?模仿的溝通。現在向麵對你的家人講一句話,然後請他們或其中的一人模仿你的聲音、語調變化、臉部表情、身體位置說出你剛才的講話,這是一種幫助你集中注意力來聆聽和觀察別人的方法,也是一次你學習傾聽對方講話的機會。在傾聽的過程中,你可以弄清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及時發現你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影響雙方的良性溝通。
接著由你向家人講一句話,由他按照你的意思作出反應,從中可以看出他是否真的理解你話中隱含的意思。他的回答須得到你三個”是”的回答才算通過。例如:
“我覺得這裏很熱!”
“你的意思是你覺得不舒服?”
“是的。”
“你的意思是我也應該覺得很熱?”
“不是。”
“你的意思是要我替你倒杯冰水?”
“不是。”
“你的意思是要我知道你現在不舒服”
“是的。”
“你的意思是要我想點辦法來幫助你解除不適?”
“是的。”
若你不能理解對方,須及時告知他/她(們)究竟什麼才是他們的真意。
最後,在溝通基礎之上的充份理解後,請向你的家人使用”現在我相信有關於你(或我)的事是真實的”之類的語句來肯定你們坦誠交流的成果。即便你對溝通過程的理解產生疑問甚至持否定態度,不妨直抒胸臆。如果你們彼此不能自由開放坦誠地說出心中的真意,那麼,你們間的人際溝通就不能算是良好的。
以上提到許多在家庭溝通上需要注意的一些盲點和須掌握的技巧,當父母和孩子相處時能掌握這些技巧,假以時日你們間的人際關係必定會出現嶄新的局麵,但改變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跡。
運用溝通來了解孩子
有些職業婦女抱怨她們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家還得做家務,如此忙碌何來時間去和孩子們溝通呢?但別忘了你們總有在一起的時間,像吃飯、幫孩子穿衣、替孩子洗澡。特別是和孩子一起洗澡。在孩子6歲以前在洗澡的時候和子女溝通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你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好好地傾聽他/她(們)講的話,注意輕輕地擦他/她(們)的臉,學會用按摩洗孩子的頭,都是彼此最親近的好方法。身為父親,一天若能花大約五到十分鍾看電視或報紙等時間,把孩子抱在膝上,和他靠在一起坐坐,和他她(們)聊天,心對心、眼對眼,便會大大增加雙向溝通的機會。此外,也可講故事給孩子聽;或者全家趁周末出去玩,既是玩樂,就不應是應付了事,帶孩子去一些人擠人的地方,或去那些孩子不喜歡的地方(如大人商品市場),那會使孩子無趣、無聊,達不到和孩子一起溝通交流的目的。
盡可能用各種和孩子一起共度快樂時光的辦法。爸爸或媽媽可以一邊和孩子和聲唱著歌,一邊躺在床上用雙腳上舉,頂著孩子的腹部輕輕晃動,讓他感覺就像乘坐著飛機在天空中飛翔一般。
利用一切可以溝通的渠道來了解、來接觸孩子,甚至包括在孩子的心目你究竟是什麼的溝通。比如,母親節時,可以讓他們畫出心目中的媽媽,並說明他/她(們)為何這樣畫。有時你會意外地發現他/她(們)畫了一個扭曲的嘴巴,孩子的解釋是媽媽生氣罵人時就是這個模樣;他/她(們)還將媽媽的頭發畫成烏黑濃密。媽媽說: “這頭發好漂亮。”
孩子接口道:
“媽媽的頭發就是這麼漂亮。”
我們一再談到如何增進家庭溝通,就在於希望大家能避免踏入溝通的陷阱。有些人把溝通建立在自己的假設上,認為別人都應該知道他/她(們)心裏在想什麼;有的人則推測別人理應了解他/她(們)。有一回,丈夫因未事先告知妻子就外出了,直到很晚才回到家。妻子責備他;他卻堅持說她應該知道他出去:
“那天你看到我在擦皮鞋嘛!你知道,一般我擦皮鞋,就是出去的。而且過了晚上7點鍾,我不回家來,這就表明我不會回來了。”
這種溝通上的陷井最容易破壞良好的人際關係。為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隻有通過溝通,才能使雙方順利且愉快地從這一端走到那一端去。
家庭溝通形態
試想,假如家庭是一個舞台,那會是什麼模樣?帷幕拉開,鬧鍾指著早晨6點,鈴聲響了起來,媽媽拖著蹣珊的腳步開始漱洗,然後走入仍是灰暗中的廚房,忙著做起早點來了;鍋上的粥翻滾著,桌上已擺上煎蛋、油條、豆腐、肉鬆和小菜。接著,她打開臥室的門,喊著將家人弄醒。爸爸睡眼惺忪地走入浴室;兒子小凱翻了個身又躲進被窩裏;女兒小蕙則對媽媽抱怨天太冷,要媽媽把她的衣服先塞到被窩裏暖和一下好讓她穿。辦完小蕙“吩咐”的事,媽媽又回過頭來把睡懶覺的小凱拉起來,一邊口中說著:“還不起床,上學都快遲到了。”媽媽說話時顯出不耐煩的口吻。小凱隻才慢吞吞地老大不願地起床穿衣。就在這時,小蕙又在一邊叫來了:”我的牙刷跑到那裏去了!”
掛鍾靜悄悄地指著7點。爸爸坐在餐桌上,一邊翻報紙,一邊漫不經心地嘴嚼著東西,有好幾次他眼睛看著報紙,筷子卻在菜碗裏無意識地尋找著什麼。吃完早飯,爸爸拿起公文包,小凱和小蕙抓起書包,媽媽也整了整頭發,一家4口連袂走出了大門。
門被“卡嚓”的一聲鎖住了,家庭中每個成員在家中扮演的角色,現在將開始被他們各自在工作、學校和社會角色取代。他們每個人就是這樣天天、月月、年年在人生舞台上穿梭忙碌,和家庭內、家庭和家庭之間、家庭和社會之間不斷地演出了一出出人際溝通的戲劇,戲劇沒有劇本、沒有導演,但它們卻天天發生在這些家庭成員的周圍。
從小到大到老,我們都在上演一出出生活劇,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讓自己扮演了一個固定的角色。我們沒有想到要調整角色,變換一種與人交往溝通的方式,從而使生活變得刻板而毫無彈性。我們有時甚至認為,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直到有一天,你我中某人突然意識到自己生活得如此寂寂寞寞,接觸不到別人,也沒有其他人參與,他/她驀然發出”生活並不一定要這樣”的感歎,希望能對生活進行創新,希望生活中有新的發現。
曾有一個生活在一起已20多年的核心家庭(包括爸爸、媽媽、女兒和兒子共4人),約定俗成的溝通模式早已使這個家庭中的每一成員習以為常。有一次,我有機會和他們一家聚會,然而僅短短的10分鍾時間裏,我便感到渾身不自在,這是因為這個家庭出了溝通上的問題:
爸爸50多歲,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不料,女兒未婚懷孕,兒子高考名落孫山。失望之餘,他以大聲苛責來表達內心的感受,然後又是忙不疊的歉疚和愛惜。媽媽和爸爸一樣,也對孩子沒出息感到失望和無奈,但卻以不理不睬孩子的形式表現出來。兩個孩子常常夾在父母中間互相指責。
“我在家裏常常感到沒有溫暖。”女兒常經不住父母的冷漠和指責,哭泣地說。
多年來,他們就一直處在這樣的狀況下生活。終於,有一天,他們想到坐下來互相交談和傾聽彼此的感受:
爸爸說:
“我真的不想成天罵人,我這樣做是心裏不舒服啊!”
媽媽說:
“我希望家人都好,卻無能為力,夾在中間感到毫無作用似的。”
女兒說: “我實在是希望有家人的幫助,我無法自拔。”
兒子說:
“我最近高考失敗,心中一直悶悶不樂,為了不被父親罵,便與他站在一邊和姐姐吵。”
自從那次交談後,他們開始嚐試改變,父母傾聽女兒的需要,學習如何講話的方式和態度,大家一起讀一些有關家庭溝通的書籍。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家庭中溝通有多麼重要;隻要努力嚐試學習不同的溝通方法,家庭是可以改變的。
溝通有幾個不同固定型態,尤其對來自威脅或壓力作出反應時常要為保護自尊而采取4種方式,它們 分別是討好型、責備型、電腦型和打岔型。此外,有一種最直接而真誠的溝通方式就是一致型,則是可供我們學習。在此,我們將對這5種溝通型態的運作情形進行描述。
?討好型。試想一下一個犧牲者模樣的人,正彎下一邊膝蓋下跪著,身子有點搖晃,脖子仰起,眼睛向上仰望,一雙手伸出來呈乞求狀,嘴裏在不斷地發出”是的”的討好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