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人對別人說的話都表示”同意”:
“不管你要什麼,都沒有問題,我答應使你快樂!”
他隨即作出一副討好人的樣子,但內心深處卻在自言自語著:
“沒有人喜歡我”
“我覺得什麼都不是,我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
討好者總是用一種逢迎阿諛的方式試著取悅別人或向人道歉,在他/她那裏是沒有什麼“不同意”的機製的。對討好者來說,別人的施於和允許就是幸福,仿佛他/她欠別人許多許多,必須為“欠別人”承擔責任。他/她隨時隨地都願意接受別人的任何批評,感謝別人看得起他/她和他/她說話,也不會為自己要求些什麼。
?責備型。對別人任何意見或講話,他/她(們)總是持否定態度,對人處處求全責備:
“你還在這裏磨□些什麼呀!你到底怎麼了?”
“我正不明白你腦子裏整天在想什麼,連這麼一件小事都不會做。”
“我要講多少邊,你才能懂得我的意思?”
這類人講話的時候,擺出一幅頤指氣使、居高臨下的樣子,很顯然要告訴別人,惟有能讓別人服從才是有價值的,他/她就是這裏的老板、總管或老大,天地萬事萬物,唯“他/她”為大,但在骨子裏卻充滿了空虛和不實在感。
責備者好吹毛求疵,自我優越感明顯,似乎在對人說:
“如果不是你,事情就好辦了。”
這類人說話時神情衝動,臉脹得通紅,青筋暴起,呼吸急促,血壓升高,聲音大而尖銳,似乎隻有這樣做才是把人壓倒。當他/她(們)用責備的口吻對人說:”你從來沒有做這個……”、”你總是做那個……”、”為什麼你總是……”,或”為什麼你從不……”的時候,他/她(們)對想要得到的答案並不注重,即便有答案,也不必為可能得到的答案煩惱;責備者最感興趣的是把責任或過錯歸咎於別人而不是自己。
?刻板型。這類人說話冗長、枯燥,貌似道理,對一件事物的解釋和分析總是持之有、據引經據典,以此證明自己是”對的”、“正確的”、”非常有道理的”;凡事背離了他/她(們)引證的“經典”,就是“錯誤的”、“不正確的”、“沒有道理的”。
?打岔型。這類人說話不停地兜圈子,說些風馬牛不相及、不切題意、沒有焦點、也沒有意義的事,就像一個快速旋轉不知轉向何處的陀螺。
以上4種是破壞人際真實坦誠相處的溝通形態。
?一致型。一致型溝通者說話和行動都相一致,當這類人說:”我喜歡你”時,他/她(們)的身體、意識、想法和感覺都作出同一信息上的反應,令雙方感覺舒服、自由且誠摯,極少威脅彼此自尊,從而使人際中的裂痕得以修補複合,人際關係得以在真誠基礎之上建立。
讓我們用同一情況下4種不同溝通形態來進一步說明。假設兩個人在擁擠的街上迎麵走來,不小心相互碰撞了一下,我們立刻會聽到有關4種人對碰撞的反應方式:
討好型:”對不起,我是個很笨拙的粗人。”(其實他/她(們)並不愚笨,搖尾乞憐的樣子溢於言表)
責備型:”天啊!你怎麼連個走相也沒有,是不是要我教教你?”(一幅不可一世神氣凜人的樣子)
刻板型:”我不是故意碰撞你的,如果有任何傷害,請和我的律師聯絡。”
打岔型:”啊!如果我不長眼,現在一定被撞到了!”(間接的表達隱含了汙辱對方不長眼的暗示。)
一致型(直接看著對方):”我撞到你,真對不起你,有沒有傷到你?”
根據長期臨床案頭工作經驗,我們可將人際溝通形態按如下比例分配:
討好型,約占50%,不管他/她(們)的感覺如何,他/她(們)會說”是”。
責備型,約占30%,不管他她(們)的感覺如何,他/她(們)會說”不是”。
刻板型,約占15%,對別人不置可否。
打岔型,約占0.5%,其行為表現為”是否”或”感覺”都不存在的模式。
一致型,約占4.5%,其言行舉止都給人以真實、可信。
溝通遊戲
現在,讓我們做一些實驗練習,這是每個人在家中隨時可做的遊戲,其目的是通過親身體驗上述溝通形態,幫助每個人在成長道路過程中學會有效溝通技巧。相信嚐試過這些練習後,你(們)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奇。
先是3人一組,其他人則在一旁觀察。所以選擇3人一組,是因為這是當今我國家庭人口的基本型態,他們包括父親、母親和一個小孩。我們在家庭內部的溝通都可以是從這裏習得。你可以和家中任何兩人一起玩這一遊戲。注意孩子至少要滿3歲才能玩這遊戲。為了確實了解家中的溝通形態,最好各種可能的組合都能試行一下。假如家族成員共5人,則有以下10種可能配對方式:
爸爸 媽媽 老大
爸爸 媽媽 老二
爸爸 媽媽 老三
爸爸 老大 老二
爸爸 老二 老三
爸爸 老二 老三
媽媽 老大 老二
媽媽 老大 老三
媽媽 老二 老三
老大 老二 老三
要把這10組配對遊戲做完,大概需花4小時。假如你有錄音機,可以把整個過程錄製下來,以便日後供自己參考。
首先坐在椅上,盡量靠近,然後取一個新的名字,並大聲地告訴大家,用不同的名字可以增加新的經驗。現在讓我們來回想剛剛提過的不同溝通方式。練習前,每個人決定選擇一種溝通形式,例如其中的一位扮演責備型,第二位扮演討好型,第二位也可以是責備型。下一回,可能扮演責備型的改為討好型,責備型的改為打岔型。以下是我們常見到的幾種組合。
責備 討好 責備
討好 責備 討好
打岔 討好 打岔
刻板 責備 刻板
刻板 責備 打岔
打岔 刻板 討好
刻板 打岔 責備
責備 責備 責備
討好 討好 討好
刻板 刻板 刻板
打岔 打岔 打岔
做此練習時,你會發現自己平時最慣用的一種溝通形態。現在,說出你打算采用的是何種溝通方式,接著,身體的姿勢也配合你所選擇的溝通模式,並保持身體姿勢一分鍾。當做這些動作時,體會一下這一姿勢對你自己及對別人有什麼感受,然後加上語言交談並繼續進行你所選擇的溝通方式。
以下是一個可能發生的例子:第一種情況是爸爸、媽媽和兒子都是責備型:
爸爸:你為什麼沒有好好計劃我們的假期?
媽媽:你叫什麼!你的時間和我一樣多!為什麼要我做,你不自己去做?
兒子:不要叫!你們兩個總是大吼大叫,我反正不去度假。
第二種情況是爸爸和兒子為討好型、媽媽為刻板型的。
爸爸:太太,我想在什麼時候帶全家出外度假,你看到什麼地方去?
媽媽:根據上期《婦女》雜誌上的觀點,改變一下生活步調是一個好主意。
爸爸:我的好太太,隻要你喜歡我什麼都能滿足你。
兒子:媽,你每次都計劃得很好。
媽媽:那我明天早晨做一個明細表。
你也可以計劃討論另外一些主題,例如,上館子、旅遊、到休閑中心去、清掃家裏等等。然後,靠後坐好,閉上眼睛體會一下你練習時講話和動作配備的感受,你恐怕會恍然大悟過去一直沿用的溝通方式對你本人、你的家人和孩子所造成的影響。
現在,你若換一種溝通方式試試,所得結果可能迥然不同。有時某種練習會讓你碰到某些溝通型態的組合,這些組合又與你的實際經曆極為相似,甚至令你聯想到幼年時與父母溝通的種種生活經曆。請不要把這種成長過程中的必由之路或生活經曆看作是差勁的或愚蠢的而不堪回首,它們是你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經曆,是嚐試新溝通方式的前車之鑒,後事之師。
現在,讓我們再轉而做一種全家人一起做的練習。請選一個溝通方式,不要先說出來;然後,共同計劃一個談話主題開始進行討論,時間大約為30分鍾。假如有錄音機,請將談話紀錄下來。談話間,盡可能將你真實感受告訴同伴,並聽取他們的想法和意見。當你感到不舒服時,請及時改變溝通形態,直到你對各成員談話的反應更接近”一致型”的溝通模式。
在做完全程練習後,你會發現自己角色變換得更有技巧,更具有選擇性,你的溝通模式將與“一致型”更為貼近,雖然要實際做到“一致型”溝通並不容易。一旦成功,你將開創一個與家人處理人際關係的新“紀元”:你更注意禮貌平等待人,與家人各成員更友善,說話時更富有人情味,更懂得關愛、體貼家人,對家人更加心懷坦白、誠摯有加。你懂得在自身犯錯誤的時候向家人真誠地致歉,卻毋須像討好型那類人一樣隻是一味逢迎;你在堅持原則立場上從不含糊,但卻毋須像責備型那類人一般對家人惡聲相向;你說話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卻不是刻板型那類人的矯柔造作,唯書、唯本本、唯教條地用來 唬人;你直抒胸臆,即便改變話題,也單刀直入,而不像打岔型那類人轉彎抹角、不得要領。
大凡在生活上遭遇一連串無法處理問題的人,大都與前述4種不良溝通方式有關。事實表明,不良溝通方式會給人際關係帶來負麵反應,如責備者驅使討好者更為妥協,討好者驅使責備者更加責備,從而形成溝通上的惡性循環係統。當年複一年使用這些不良溝通方式,會給人在生活、精神和成長道路上都帶來極為負麵的連鎖影響:
討好型行為會引發對錯誤甚至罪惡人的姑息、憐憫和同情;
責備型行為引發對方的害怕、服從心理;
刻板型行為引發無原則的盲從心理;
打岔型行為會將問題的解決引向歧路。
最後,下麵一個有關家庭溝通的實例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如何在家庭中做好有效的溝通:
這是一個入冬的夜晚,家中留下3個叫小文、小雅和小佳的孩子。爸爸當天出差去了Y城,媽媽則要主持一個重要的會議。離家時媽媽對孩子說她10點會回到家裏。但結果是,由於聽眾發問踴躍,她最後到晚上11點多才回家。回家時,小雅和小佳都早已入睡。媽媽一進門,小文就憤怒地哭著抱怨:
“小佳一直蹬被子,小雅又愛看電視,做功課拖拖拉拉,一直到很晚才洗的澡。可媽媽,你不是說好10點鍾回家的嗎,怎麼這麼晚才回家。媽媽說話一點都不算數。”
麵對13歲大兒女連珠炮似的批評,作為父母親的你會作出怎樣的反應?有的父母可能會怒斥孩子,教訓小孩子不該用這樣的口氣來和父母“大人”說話,接著便是一聲”去睡覺!”的大吼。如果孩子不依,她可能飽受一頓皮肉之苦。然而,我們文中的這位媽媽被孩子責備後,深感到兒女期待媽媽歸來的失望,也認為孩子有表達媽媽不在家和遲到家感覺的權利。於是,她一把將女兒摟進懷裏,又是親吻,又是抱歉: “是媽不好,媽應該早點回來。我們的小文真是個乖女兒,知道在爸媽不在的時候照顧弟弟妹妹。”
小文聽了哭得更曆害,這一次,她是一種被誇獎、被認可、被道歉的哭泣,這是一種任何人都需要的真實的人際互動:子女需要父母的理解,父母也需要子女的理解。家庭的溝通一旦必須爭辯出一個誰是誰非、誰對誰錯,就很容易掉入前述的“溝通陷阱”。
此刻,舞台的幕徐徐落下,一場多幕家庭劇結束。然而,幕又將重新開啟,家庭溝通新劇即將上演。布景可能依舊,演員也可能沒有變換,不過當他們使用了剛學習的嶄新的溝通方式後,相信這出新劇將更健康、更充實、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