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成員從生到死,將不斷經曆一係列感覺:害怕、痛苦、無助、無奈、憤怒、喜悅、嫉妒和愛,等等。人們有這樣那樣的感覺並不是因為它們都是對的,而在於它們是人之常情,是內心真情的表露。我們深信,當家庭成員發生人際交往和接觸時,任何上述感覺都能夠以人類的語言加以陳述,並得到對方的理解、同情或諒解,他/她(們)的交往和溝通中也將產生良性互動。
正視你的情緒
家庭規則將成為家庭成員選擇行為的準則。規則允許成員提出問題,進而使他/她(們)了解事情的原委。反之,規則如不許可的話,成員雖然可以對事情的發生、發展作出猜測,但猜測可能是錯誤的。比如一個人向另一個人發很大的火,這裏可呈現出許多枝節問題。發火是因為他/她不喜歡我?因為他/她生我的氣?因為他/她受挫絕望,從而遷怒於他人?也因為他/她實在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
對整件事的發展,他/她再也無法忍受,他/她嘴唇緊閉、呼吸急促、皮胃變色;他的肌肉、消化係統、心髒組織、動脈壁和靜脈壁也在緊縮。他/她試著不讓憤怒的情緒迸發出來。他/她曾見過有人在明顯想要發脾氣的時候忍氣吞聲,裝著滿不在乎的樣子,全然沒有一點生氣的樣子。於是,他/她不再表現為憤怒,至少在表麵是這樣的,但內心卻充滿了痛苦。他假裝自己沒有生氣,把憤怒的感覺掩藏在內心深處。
人類規則中總是把“憤怒”看成是“不好的”,很多人不了解”憤怒”是人類必需具有的緊急情緒,因為從表麵上看,憤怒有時會爆發一些頗具破壞性的行為。殊不知,破壞性不過是行為而不識情緒的結果,很多情緒本身是真實的存在,凡事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我們的不少通則中,孩子經常接受“打架是不好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傷害別人是不好的,憤怒常引發打架,所以憤怒也是不好的。許多教育人士認為”一個乖孩子就不可以、也不應該有憤怒的情緒!”這樣的教育對孩子的傷害是難以估計的。 如果我們相信憤怒是在緊急狀況中一種人類自然而然的正當情緒,那麼,“憤怒”作為一種情緒的發泄,理應受到尊重、受到諒解,並得到寬容,成為人的與生俱來的情感的有機的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為此,人們應理直氣壯地學會使用憤怒發泄的方法。如果我們能通情達理地直麵對方憤怒的感覺,並善意加以回應,那麼,憤怒的發泄將不具有破壞性,它甚至是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的開始。
讓我們深入家庭生活中其他極其重要的感情表達與有關的規則。
我們常常發現人們欺騙自己感情的例子,因為他/她(們)不知道如何使自身的感情”安全”。於是,出現了並發展了很多用來反對或壓抑感情的規則。例如,爸爸在女兒5歲後便注意不去抱吻她,因為他(們)認為那是一種性的刺激。同樣,媽媽對兒子也有類似情形,隻是沒有這樣明顯。
我們必須再想想有關兩性的定義(包括各種年齡層和關係),主要的問題在於多人混淆了”身體的感情”和”性”,認為它們是相同的,事實上我們應把對前者的感覺和後者的行為予以區分開來,否則將有很多人隱埋其真正的感覺。假如一個家庭輕視感情,訂立一大堆所謂“性”的禁忌,那麼,我們必須率真地指出,那是兩回事,應把它們區分開來。由於受到感情規則的製約,人們經常將它與性的禁忌混為一談,從而也就分享不到家庭中真實的感情。
感情的流露常常予人於多層意義,例如,擁抱別人、被別人擁抱、給別人一個回報,都因情境不同意意義也有不同。有時擁抱是一種性關係的有機組成部份;但有時擁抱是一種家人聯絡感情的手段,表示親熱和友好。有時擁抱隻是一種人際交往的禮節性舉動,表示親切或尋求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願望;但有時擁抱乾脆就是一種見麵時的示好,就像我們平時見到老朋友、老同學握手一樣。
許多痛苦是因為對”性”的否定和壓抑所致,也有許多家庭製定的規則中避談有關“性”字眼,認為那是濁穢、下流,為保持它的清純,限製與異性來往、限製窺看異性,限製與異性觸摸,隻有在需要時才謹慎使用它。在我國社會裏,由於長期對“性”的禁忌,有關婚姻家庭的性滿足、同性戀、性關係複雜、性犯罪、婚外戀等問題和心理疾病比例急劇增加。“性”禁忌使人對性幻想、性行為轉入地下,性裸露、手淫、性亂交而致懷孕、賣淫嫖娼而致愛滋病、看黃色書刊和影視泛濫成災。
我們曾對上海幾所市重點800名高中生講授家庭生活教育,部份課程涵蓋了性教育方麵。我們準備了一個紙箱子,學生可以把不敢在公開場合提出的問題投入箱內。沒想到那雙箱子經常是滿滿的。我們把學生的問題在課堂中進行公開討論,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表示,有3個很平常的理由使得他們無法開口問父母有關性的問題:
? 父母會變得生氣,而且責備他們品行不端。
? 父母感到困窘、好意思,可能瞞騙他們。
? 父母乾脆說不知道。
但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們會背著父母到別處尋找資料。每個學生對我們這一性課程的有關知識特別滿意。曾有兩名男學生分別提出的問題是:”我的精液很多表示什麼?””媽媽正值更年期,有時她很急燥,我該怎麼對她說話才好?”試想,為人父母者若被孩子問到這類問題,你的感受將是什麼?你會對他/她(們)說些什麼?那些學生後來和我們有很好的聯係,學生同時要求我們為他們的父母也開設同樣的課程。結果有四分之一的父母前來參加。我們同樣準備了一個紙箱,竟收到了許多與學生非常類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