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庭每一成員對自我角色的認定是什麼,對其他成員的角色期待和定義又是什麼,何不坐下來作一溝通,談談你(們)對自身角色定義和對對方角色的期待,相信你(們)將會有不小的收獲,有時你會驚奇地發現,你們長年累月地陳貨在一個屋簷下,竟然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定義,以及對方對你的角色期待。難怪你們生活得形同陌路。
有一方法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角色,那就是將角色當做帽子來看待。在不同的場合須戴不同的帽子;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例如,王太在先生麵前扮演的太太的角色,但轉身當她給孩子準備熱菜熱飯時,她成了孩子的母親……。就像她每天進出家裏必須脫帽戴帽,假若她同時扮演各種角色,戴上所有帽子,試想一下她將變成什麼?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家庭圖上。請加上連線,將所有家庭成員一個對一個地連接。當連接時,請思考一下這些成員之間存在著哪些關係,這些關係蘊含著怎樣的責任和角色期待。如果家庭成員都能認清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分擔互動關係中應有的責任,那麼,家庭以及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將處在良性循環和溝通之中。
三角關係
若以自我和配對來看王家,則王家有5個自我和10個配對。假若圖上隻有這些關係,家庭圖或許還單純些,他們生活也會輕鬆些。但是在家庭中,我們經常生活在三角關係上,而非配對關係上。一個家庭除了自我、二人配對外,還有三角關係、四角關係等。例如,當王家的兒子小明出世後,王先生、王太太和王小明就形成3人組的三角關係,如此家庭圖也就變得更為複雜。三角關係常使家庭處在矛盾之中。
現在讓我們在王家的家庭圖上畫上他們的三角關係。事實上,當兒子小明出生後,就出現了3個三角關係:王先生、太太美花和兒子小明,王先生、小明和美花,美花、小明和王先生。三角關係總是兩個人加上另一個。當同一時間互動時,隻有兩人是相連的。所以在三角關係中,總是有一個成員是多出來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三者”。當小明看著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候,他成了爸爸媽媽互動以外的人;當丈夫和兒子互動時,美花成了第三者;當王先生看著妻子和兒子來往,他成了第三者。三角關係中能否“和平”相處,決定於互動的兩方,也決定於作為被動方的第三者的感受程度。
俗話說:”兩個人是同伴,三個人是群體。”當第三者處在家庭互動關係中,他/她可以選擇破壞二人關係,或變成一個二人互動關係的觀眾,以此來默認或支持二人的互動關係。整體三角關係常常就是依靠第三者來改變的。對家庭三角關係的處理,第三者選擇的方式常常對整個家庭網的功能起著重大的影響。
事實上,人際互動的各種“遊戲”都源於三角關係上。當兩個人在談話時,第三者可能穿插進來嚐試引起他們的注意。當兩人起了爭執,其中一人可能會邀請第三者作為他/她的同盟。於是,三角關係發生了力量上的變化,原先兩人中一人便有被排除成為第三者的可能。例如,在家庭中,任何一種三角關係都可能導致緊張與妒忌等情緒。當作為第三者的孩子加入夫妻兩人世界後,原先和諧氛圍開始遭受破壞,任何一方都想與另一方結成親密關係而排斥第三方。在“新結盟”的三方關係中,通常丈夫是被排斥的第三方,為此他們常感到心理上的疏離與疑懼。有時,也可能有夫妻聯合起來排斥小孩的情況,這種後果就更為嚴重。一旦嬰兒降臨人世,妻子立即把原來一對一的夫妻關係轉向小生命,使年輕的丈夫深感失望和痛苦。受排斥的丈夫,有的會抓住機會早出晚歸在外拈花惹草,有的則害怕聽到孩子的哇哇哭聲,寧可把太太與略新生兒交給娘家或親友,自己卻返回單身男人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