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商:協調家庭關係的技巧12(3 / 3)

如果你能做到的話,向孩子承諾你們會盡量將事情處理得好一些。讓孩子確切地明了,你們之間的問題並不因他/她而起。研究發現,年紀稍大到能夠明白家長吵架內容的孩子,在目睹父母爭吵是因他/她(們)的事情而起的話,孩子往往經受較大的精神壓力。當事情發生時,他/她(們)很可能感到羞恥、自責、不安和害怕等。在此情況下,你可以說:“爸爸和媽媽對於這個問題的處理方式上有不同看法;但可以肯定說,我們的爭吵不是你的過錯。”

為防孩子卷入父母的婚姻衝突旋渦,千萬不要孩子為你們做中間人。試想一下,當孩子被要求傳送一些恐怕連你們都不願傳達的訊息時(例如,帶著一個孩子的單親母親對孩子說:“告訴你父親,請他不要在未經我同意時就把你從學校接走。”),孩子該有多麼為難和窘迫,他要承受的又是怎樣的壓力!

家長也不該讓孩子對另一位家長隱滿家庭中的任何事實真相。這是一種欺騙行為,它隻會使孩子從小就學會如何欺騙和掩飾,自小就明了家人其實並不可靠,他們也是爾虞我詐的。

?衝突解決時讓孩子知道。正如當看到父母爭吵,孩子會感到不安;當他/她(們)知道父母已化解矛盾重歸於好時,他/她(們)同樣會欣慰。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大學的E.馬克?庫明斯教授(E.Mark Cummings)的研究發現,孩子在目睹大人爭執時經常表露出煩躁不安的情緒。然而,一旦當他/她(們)了解到大人已解決爭端,孩子的反應立刻變得平靜了許多。除此之外,庫明斯發現,父母和好程度對孩子具有重要有義。比如,當孩子目睹大人互向對方道歉,或達成一項諒解協議,此時孩子的反應會較為正麵。但有一些情況較為複雜,比如,大人將爭端轉換成另外的話題,或某位家長向配偶“繳械投降”,此時孩子看在眼裏,其情緒反應就不那麼正麵。而當大人對問題保持緘默,或持續公開劇烈地爭吵時,孩子產生的反應最為負麵。

另外,庫明斯還發現,解決問題中的情感因素對孩子無疑具有重要影響,即他/她(們)常常能從大人在爭端過程中或爭端後說話的語氣、肢體動作、情緒表達方式、表示歉意態度等,來猜度問題解決的圓滿與否。尤其是年齡還很小的孩子,要他/她(們)明白父母複雜的婚姻衝突解決的抽象深奧的涵意是困難的,因此,在這時,父母的肢體或語言上的心理學暗示就顯得舉足輕重。比如,父母當著孩子的麵相互擁抱、接吻,並配備“言歸於好”的語言,可以讓孩子獲知父母已恢複平穩關係。

?建立孩子的情感支持綱絡。當父母經曆高度的婚姻壓力,較年長的孩子,尤其是10幾歲的孩子,擺脫他

/她(們)搖曳家庭在其它地方或人物身上尋覓情感支持的案例不乏少見。他/她(們)或會花時間在同齡人身上,和他們相處,並發展出一段人際關係來;或向一些較沒有問題的親戚朋友靠近。雖然孩子退出自己的家庭是件悲傷的事,但如果他/她(們)選擇的人或事有正麵影響,這不失為一種積極應變的技巧。

不幸的是,許多有家庭問題孩子的情況並非如此。一些孩子在轉而求其次的生活圈裏沒有負責任大人可以依恃,也沒有足以進行情緒感受發泄的良好管道(如健康的、教育人的課外活動、體育鍛煉或文藝活動等)。在這種情形下,孩子常常成為社會上有害團體的“獵物”。研究顯示,來自不穩定家庭的孩子被吸引進入同齡人非法團體或社會非法團體,做違法違紀行為的概率物別高。由於他/她(們)處在沒有人管教的“真空”危險狀態下,他/她(們)被騙被拐現象嚴重:許多男孩子由此進入黑社會群體中,而女孩子則被蒙騙成了人販子的囊物,幾經轉手,被拐賣流入異鄉客地,許多人最後成了妓女。

因此,在婚姻家庭發生糾葛期間,多多益善地關注孩子的行為是必要的,例如他/她(們)和誰經常在一起?他/她(們)在做什麼?他/她(們)有沒有反常的語言和行為?等等。與孩子一起完耍的同齡孩子的父母保持聯絡,拜托他們監督和管理孩子的行為。與學校老師取得聯係,開誠布公地讓他們了解你的家庭正承受著一些壓力,以便給孩子多得到一些關懷。孩子身邊應隨時有可信賴的大人,老師、阿姨、鄰居、祖父母、同學的父母等,使孩子能在需要的時候得到關照。

在家庭發生危機時,年幼小孩是沒有在外尋求情感支持的獨立能力的,但這並不表明他們不需要這類“避難”。為此,與小孩幼托老師交談,盡可能讓他們了解到你的家庭正經曆一段非常時期,懇請他們給孩子一點額外耐心和照顧。經常有意識地走訪一些親朋戚友的家庭,特別是家族內的親戚,在那裏能小住則更好,以便讓孩子體驗在自己家得不到的歸屬感,獲得情感上的支持。

?以情緒輔導方式來討論婚姻衝突。在家庭爆發婚姻衝突的時候與孩子討論有關他/她(們)的情緒感受問題,從理論上講最為恰到火候。當發生婚姻衝突時,夫妻會產生感傷、憂鬱、苦悶、憤怒等之類的情緒感受。此時與孩子討論婚姻衝突,在實際上恐怕是一件勉為其難的事。但孩子在這時正在為父母的婚姻衝突而心情鬱鬱不快,正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關懷。

在你較為平靜的時候,盡可能抽一些時間來與孩子談論他/她(們)對家庭婚姻衝突的情緒壓力問題。開首的話可以是這樣的:“我和你爸吵架,一定讓你心煩。我很抱歉。”鼓勵孩子討論他/她(們)可能有的憂傷、恐懼、憤怒等情緒。以同理心傾聽他/她(們)的談話,幫助他/她(們)描述自身的情緒感受。有時,你會意外地發現一些你以前從未察覺的孩子情緒感受。他/她(們)害怕你們會離異,而他/她(們)將永遠不能再同時擁有父母兩個人了。有時,未來居住何方、與誰一起居住成了他/她(們)的憂慮所在。他/她(們)也為自己成為父母婚姻衝突的緣由而內疚、煩惱、悶悶不樂。又或者,他/她(們)隻知道有些事發生了,他/她(們)對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而焦慮萬分。你可以向他/她(們)指出,就算父母親的關係出現了問題,當你們都不會考慮分居或離婚的。如果你們中的一方真的打算分居,也不妨據實以告。但在任何情況下,你都可以對他/她(們)說,問題的發生不在於他她(們)的過錯,因此修複的責任也不應該由他/她(們)來承擔;要告訴他/她(們),爸爸媽媽正在為這個家庭、為包括他/她(們)在內的每一個家庭成員負責,尋找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案。

接著,你應幫助他/她(們)找出處理負麵情緒的方法,其中,包括約見家庭問題專業心理醫生;加入援助離婚家庭孩子團體;參加電視節目中“婚姻與家庭”現場專題討論。孩子可以用寫日記、繪圖或其它藝術表現手法來調節情緒感受,從中獲得慰藉。我們的研究顯示,盡管接受情緒輔導的孩子較之其他孩子在經曆父母婚姻衝突或離異時受到較好的對待,但他們和其他所有問題小孩經曆一樣的憂傷情緒,則是無可爭辯的。但在情緒輔導型家庭裏,家長向孩子講述的則是,傷心是正常的、合理的,因此應被充份理解。

情緒輔導可能幫助婚姻衝突家庭度過難關;同樣,未來它在有繼父母加入或發生撫養權的爭執上,也同樣可以繼續發揮作用。當一位女兒對母親再婚計劃感到焦慮時,她可以運用情緒輔導技巧來討論這個敏感的話題。她可以對女兒說:“你好像有點心神不定,是否擔心媽媽婚禮後你的生活會是怎樣?”或者說,“許多時候,小孩對與繼父一起住總感到局促不安,他們害怕自己不會喜歡繼父,繼父也不會喜歡他們;就是真的喜歡繼父,自己的爸爸也不會同意。你是否也有過同樣的感受呢?”

與孩子談論對婚姻衝突的感受鮮少是輕而易舉的。你會納悶如何開始這場難堪而沉悶的對話,你會擔心孩子負麵的、甚至過激的情緒反應。美國學者尼可拉斯?季爾在一項對離婚的長期後果的研究中發現,曾經目睹父母婚姻瓦解的孩子,比那些父母婚姻穩定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後與雙親的關係疏遠比率更高。但在我們的一項旨在研究情緒輔導對離異父母與孩子關係的影響時發現,早年持續下來的情緒輔導,會讓父母與孩子形成並維持一種可以持續至成年的親子關係,這一關係不會因婚姻衝突和離婚而造成混亂、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