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行為最終決定態度(2 / 2)

曹操攻勢的背後,除了“互惠原理”外,還隱含了另外一條法則——行為可以改變態度。

“如果我們的行為是馬,那麼我們的態度就是馬車。”這是利昂·費斯汀格1964年所說的名言。這句話聽上去有些費解。因為,我們一般認為,態度決定行為,而非行為決定態度。

你看,關羽的態度是忠於劉備的,所以,他的行為自然而然也是忠於劉備的。這確實是一個有力的例證,但情況並非永遠如此。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態度並不必然決定行動,態度和行為隻是一種弱相關行為。

美國眾議院在一次無記名投票中曾經以絕對優勢通過了一項提薪的議案。然而,片刻之後的記名投票中,卻以絕對優勢否決了同一項議案。在無記名投票中,投票者無須考慮投票結果帶來的影響。但在記名投票中,對批評的畏懼誇張地歪曲了投票者的真實態度。麵對同一項議案,同一群投票者的內在態度應該是一致的,但在兩種不同因素的投票中,卻作出了截然相反的行動。所以說,態度並不能必然決定行動。那麼,內在的態度在多大程度上,並在什麼條件下,會影響我們外在的行為呢?一般而言,我們的態度是內隱的,外人並不清楚我們內心真實的態度到底是什麼。但是,一旦我們要根據態度采取行動,我們就不能不顧及行動帶來的後果。如果,我們的態度所決定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不利的影響。那麼,我們寧願背叛內心真實的態度,而作出與態度不一致但對自己顯然更有利的行為。這就是態度不能決定行為的原因。反之,如果我們的態度已經強有力地公開,那麼我們為了不違反“承諾——一致”,就隻好堅持到底,哪怕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關羽的堅持並非意外,也非例外。可是,行為對態度的影響卻要大得多。以演員為例,當他們開始進入各自的角色並且體驗到真情實感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減少真實的自我意識行為,而是以角色的身份行事。甚至有的演員在電影拍攝完畢很久之後,還生活在原來的角色中,不可自拔,並以為這才是真實的自己。人總是這樣的:隻要有一次抵製不住誘惑,就會有第二次;隻要接受了一次小的誘惑,就會更自然地甚至是理所當然地接受下一次大的誘惑。由小漸大,終至不可收拾,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登門檻現象”。曹操屢次三番賞賜關羽,關羽表麵又不能拒絕,如果他對這些財物動了貪念(要拒絕這種到手的財物,是多麼的困難啊。當道德與貪婪同場競技時,貪婪往往大獲全勝),作出據為己有的行為,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態度的改變。行為可以改變態度的強度和指向。關羽接受曹操賞賜的行為會導致關羽對劉備的強烈效忠態度慢慢減弱,繼而由量變到質變,由效忠劉備轉而效忠曹操。

這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三國中降將並非關羽一個,投降之後,盡心竭力效忠新主的大有人在。關羽要做的是時時刻刻警醒自己,不可大意。有一天,曹操看到關羽穿的綠錦戰袍已經很破舊了,心中一動,估摸著關羽的身高尺寸,取異錦讓裁縫做了一件戰袍,賜予關羽。關羽接受了,穿上新戰袍後卻又把舊戰袍套在外麵。曹操見了,不禁哈哈大笑,說:“雲長啊,你不至於節儉到如此地步吧。”關羽卻正色說道:“丞相,我這不是節儉。這件舊袍是我兄長劉皇叔所賜,穿在身上,如見兄麵,我不敢因為丞相新賜了戰袍,就忘了兄長舊日之賜啊。”在種種外界因素的影響下,要想讓行為和真實的態度一致,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須借助外力的作用。對關羽而言,劉備賜予的舊袍就是一個錨定物,睹物思人,可以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桃園結義時許下的諾言。

曹操感歎道:“真義士也。”

亞裏士多德說過,我們由於行使正義而變得正義,由於練習自我控製而變得自我控製,由於行為勇敢而變得勇敢。把這句話贈給關羽,是最恰當不過的了。但曹操感到了強烈的失落感,為什麼他的努力毫無成效,他到底錯在哪裏呢?

心理感悟:改變自己其實很簡單,隻要去行動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