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心裏早就不高興了,正等著罵人呢:“汝等弄文輕武,使我失大義!”正是劉備告訴他的那句話。田豐使勁地磕頭,惡狠狠地詛咒:“如果不聽我的忠言,一定出師不利!”
袁紹大怒,當即要砍田豐的頭。這時候,劉備又跳出來做好人了。
劉備說的話,袁紹總是聽的,田豐的小命暫時保住了,被關入大牢。不過也沒保住多長時間,等官渡之戰失敗後,袁紹還是要砍掉他的頭的。拚命想要說服別人而表現出來的態度往往會適得其反。過分急於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往往給別人這樣一種感覺:你是從自己的個人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客觀事實出發的。
伊格利1978年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給密歇根大學的學生播放了一段攻擊某公司汙染河水的演講。如果告訴學生這既是一個有商業背景的政治候選人同時又是這家公司的支持者所作的演講,那麼學生們就會相信它是沒有偏見而且是具有說服力的;反之,同樣是這個反商業的演講,如果出自一個支持環境保護的政治家並且對象是一些環境論者,那麼聽眾就會認為這是出自演講者個人的偏見。這說明,人們偏向於信任站在自身利益對立麵的說話者,而對為自身利益辯護的人持懷疑態度。
田豐氣急敗壞的樣子,讓袁紹以為,他是拚命想洗清自己,證明自己不是不懂軍事的書生,不是白吃飯的混混。既然你是在為自己爭取利益,那我為什麼要相信你呢?畢竟,我自己的利益更重要。看來,不懂得如何說服別人,即使你智謀百出也是白搭。
實際上,田豐根本用不著浪費這麼多卡路裏和荷爾蒙,又是磕頭,又是狂呼。他隻需要學學劉備,就可以輕鬆反擊了。
你劉備既然把自己包裝成專家,那我就承認你是軍事專家。可你到底是什麼專家啊?劉備是個專門打敗仗的軍事專家。田豐給袁紹提到三點意見裏麵頭一條就是曹操剛剛奪取了徐州。這徐州就是劉備把守的。你連徐州也守不住,一個敗軍之將有什麼資格來指責別人是弄筆書生呢?實際上,袁紹聽信劉備,還有一個原因。田豐作為袁紹的謀士,如果連這一點都沒摸準的話,就貿然提意見,不被拒絕才是怪事。
袁紹是最強的一股割據勢力,曹操的實力遠遠沒有他強大。袁紹如果要稱霸天下,遲早要和曹操對決。所以,袁紹實際上是有一個內隱的傾向性態度的。這個態度就是如果他和曹操開戰,勝利者必然是他,而不是曹操。劉備的煽動,雖然沒有明言,但卻正是基於這樣的一個前提,雙方是相互心照不宣的。這一點,還可以從後來官渡之戰前後,曹操部下大多數人都不相信曹操會勝利而紛紛暗中與袁紹書信往來以留後路以作證明。所以,袁紹會好整以暇,以春遊踏青的心態來準備這次戰役。再來回頭看看田豐的建議,聲東擊西,敵進我退,明擺著是要袁紹和曹操打遊擊戰嘛。遊擊戰術一般都是處於弱勢的一方采用的。田豐的基本前提就錯了,怎麼還可能讓袁紹信服呢?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選擇性傾聽的傾向,喜歡聽到和自己內心態度相符合的東西,而不是相反。劉備對袁紹的投其所好,反而更加強化了他的專家權威性。因為袁紹需要利用他的專家判斷來證明自己決策的正確性。而持反對意見的專家往往會被剝奪發言的權利。
如果你不是專家,卻又急需說服別人,請一定按照上述這段話來把自己包裝成專家!
在劉備的忽悠下,一場好戲即將上演。袁紹派河北第一猛將顏良為先鋒,進攻白馬!
田豐在獄中流淚歎息不已。這眼淚其實無須為袁紹的黑暗前景而流,而應該為他自己不懂得說服而流。
心理感悟:專家或扮演成專家是最好的一種說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