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謙遜是驕傲的一種方式(2 / 2)

外界信息輸入人腦時的順序,在決定認知效果的作用上並不是無關緊要的,而是非常講究先來後到的。最先輸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後輸入的信息也起較大作用。大腦處理信息的這種特點是形成“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的內在原因。

“首因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優先效應,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於重視前麵的信息。即使人們同樣重視了後麵的信息,也會認為後麵的信息是非本質的、偶然的,人們習慣於按照前麵的信息解釋後麵的信息,即使後麵的信息與前麵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屈從於前麵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

張飛人未在場,但由於關羽的推崇,更由於曹操的激烈反應,就已經在曹營兵將心目中銘刻下來“天下無敵,駭人聽聞”的第一印象。

曹操命令手下人將張飛的名字寫在衣袍上更加深了這種第一印象。將口頭語言用書麵形式固定下來的威力是巨大的。難怪倉頡造字成功會導致“天雨粟,鬼夜吟”,也就是驚天地,泣鬼神。而後來道家對符咒的重視,也可以視為對文字威力的一種極端化運用。

迪莉婭·喬菲和蘭迪·加納曾經對一些大學生進行了調查。他們詢問大學生們是否願意充當誌願者,去為當地學校進行艾滋病知識普及。大學生被分為兩組,一組需要填寫願意當誌願者的表格,另一組隻需口頭表示即可。實驗發現,當時,這兩組大學生在是否願意去擔當誌願者上並無太多區別,但幾天後的知識普及活動中,出席率卻出現了明顯的差異。以口頭方式答應擔當誌願者的大學生中隻有百分之十七的人遵守了承諾。而用書麵方式答應願意當誌願者的人中,有百分之四十九的兌現了承諾。現實中,銀行在推銷信用卡的時候,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如果信用卡申請表是顧客自己填寫的,而不是由推銷員代為填寫的,日後銷卡的概率就會小得多。

上麵的兩個例子足以說明,書麵文字的威力了。相對於口頭承諾,書麵承諾是一種更為積極的承諾。當曹營官兵將張飛的名字用筆書寫在衣袍上後,張飛的名字、張飛的勇猛就更加深刻地銘印在曹營官兵的頭腦之中了。

由此,在“第三方推崇”、“第一印象的首因效應”和“書麵文字的威力”的共同作用下,張飛也成為了一枚威力無比的“心靈炸彈”。這一顆“心靈炸彈”在日後引爆,造成了驚人的效應。此後,曹操擊敗袁紹後,揮師荊襄,再敗劉表,並乘勝追擊依附劉表的劉備。劉備落荒而逃,張飛故設疑兵之計,在長阪橋前獨當曹操的百萬雄師。

張飛見曹操親臨前陣,以察其疑,當即豹目圓睜,大喝一聲:“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身在曹營栗。曹操頓時想起關羽昔日之語,回顧左右說:“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話音未落,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心生怯意。張飛望見曹操後軍陣腳移動,橫槍立馬再度喝道:“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

張飛的一聲大喝,就如引信般,當即引爆了深埋於曹營官兵心中的“炸彈”。曹操最寵愛的小侄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曹操大驚,回馬便走,諸軍眾將一齊望後退卻。一時間,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

張飛這一喝為何有如此之威?張飛的這一喝之威,實際是關羽那一句話的威力的具體體現。關羽一生說過很多話,以這一句最為謙遜綿軟,但卻以這一句威力最大。曹營自夏侯傑以下,死傷不計其數。試問天下又有幾人能夠用一句話做到如此呢?連諸葛亮一次也隻能罵死一人而已!

關羽用謙遜來炫耀自己的驕傲,無意中卻成就了張飛的雄威,讓人撫今追昔,不勝感慨。

心理感悟:謙遜的目的與它本身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