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心想:“你這不是坑我嗎?我好不容易請了你出山,又強壓這兩位兄弟的反對意見。你這樣說,不是太掉鏈子了嗎?”
但諸葛亮的第二句話立即讓劉備緩了過來。諸葛亮說:“不是我沒有本事,隻是擔心你的兩位兄弟不服氣。如果要我來行兵布陣,就必須給我劍印,違令者不管是誰,斬立決!”
劉備、關羽、張飛都沒想到諸葛亮會當眾說出這樣的話來。隻要你能克敵製勝,劉備什麼東西都願意給你。但關羽、張飛卻是心中一凜,本來是想出工不出力,一心看落花流‘水’的。但如果孔明劍印在手,軍法無情,就容不得半點馬虎了。
如果諸葛亮不使出這一招,恐怕他在劉備營中的職業生涯就要提前結束了。
劉備立即將劍印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了他平生第一次布陣行兵。
這一次夏侯惇來勢凶猛,領兵十萬,但劉備隻有數千人馬。敵我力量對比十分懸殊,但事關諸葛亮威信的建立,他隻能勝利,不能失敗!
孔明派關羽、張飛各帶一千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左右兩側埋伏,隻待南麵火起,就出來廝殺。又派關平、劉封領五百人馬,準備好引火之物,專門放火。再派趙雲居中迎敵,許敗不許勝,誘敵進入包圍圈。
分派已定,張飛心想:“大哥把你捧到天上,敵兵一來,我們大家都被你派了任務,怎麼就沒你自己什麼事呢?”衝著諸葛亮直愣愣地就問道:“我們都出去迎戰,那你幹什麼呢?”
諸葛亮微微一笑,說:“我獨自鎮守縣城。”
張飛哈哈大笑,說:“你倒挺滑頭的。我們都在前麵賣力廝殺,你一個人躲在家裏享受。這是什麼道理?”
沒什麼道理。孔明知道,這個時候,自己的威信還沒有建立起來,是不可能和他們講道理的。於是,指了指劍印,淡淡地說了一句:“劍印在此!違令者必斬!”諸葛亮的意思很明白,沒什麼好說的,你就得聽我的。
作為一個剛剛上任的領導者,第一次和下屬的心理交鋒是很重要的。這樣的機會有且隻有一次,根本不存在後續彌補改進的可能。如果諸葛亮一開始就硬氣不起來,那麼以後也就沒機會硬氣起來了。盡管他自身現在還不具備硬氣起來的條件,但他利用組織中已經物化的權威(劍印)和劉備的支持贏得了第一次交鋒,從而把自己牢牢地穩固在了領導者和指揮者的位置上。
劉備一看要起內訌,連忙出來打圓場:“兄弟,難道你沒聽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嗎?兄弟不可違令啊!”
張飛冷笑一聲而去,自去和關羽嘀咕:“咱們暫且按照他的部署行事,看看到底有沒有效,再來找他算賬不遲。”
盡管關羽、張飛及其他各人對諸葛亮都不服氣,但這一次如果不是諸葛亮在用兵,恐怕劉備要全軍覆沒,就此滅絕了。以幾千兵馬,怎麼能夠抗衡夏侯惇的十萬大軍呢?
劉備一貫是個差生,雖然有時偶或會有“趨均數回歸”,但也要建立在對手人馬數量較少並且輕敵的前提之下。
現在雙方的資源差異如此之大,僅憑劉備陣營的自身實力,是根本沒有勝算的。但好在諸葛亮也是一個資源配置大師,是和曹操同樣別具特色的資源大師。
曹操擅長的是對人的資源配置,而諸葛亮擅長的是對物的資源配置。人不夠,物來湊。這物就是“火”。一“火”勝萬兵,目下秋高氣爽,正是放火殺人的大好時機。
夏侯惇果然中計,被趙雲引入埋伏圈,關平、劉封改行放火,關羽、張飛衝出廝殺,曹兵被火燒得鬼哭狼嚎,死傷不計其數,慘敗而歸。
諸葛亮大勝收兵。這一仗真是打得劉備心花怒放,直誇自己看人之準!對諸葛亮來說,這一仗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廣告做得再好,最終還是要看療效的。劉備陣營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神奇用兵,巧借火勢,以少勝多的戰例。諸葛亮用他神奇的表演快速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信,也奠定了他此後神化自己權威的基礎。
關張二人對此的反應並不一致。張飛是個直性子,經此一陣,對孔明心服口服,從此服服帖帖,再無異議。但關羽畢竟城府深沉,雖也對孔明有幾分佩服,但心中仍存芥蒂,隻是嘴上不再多說。
心理感悟:樹立權威的第一次機會同時也是最後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