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魔術師最怕背後的人(2 / 2)

周瑜聞報,憤怒已極。

此次抗曹,正麵戰場都是東吳和曹操直接對抗,劉備幾乎未出一兵一卒,但勝利果實卻幾乎全部被劉備搶摘,你說周瑜能不生氣嗎?能不惱火嗎?

周瑜當即要起兵與劉備爭雄,奪回本該屬於東吳的城池。魯肅勸阻說:“劉備向來是個講‘仁義’的人,這次做了不仁不義之事,待我前去,以理說之。如果說不通,再動兵不遲。”

魯肅真是可愛,他實是個口拙嘴笨的人,不知道為什麼對自己的口才如此自信。要知道,他將要麵對的劉備向來口舌伶俐,人所不及。更何況劉備的背後還有一個能言善辯的諸葛亮呢?

魯肅來見劉備,雙方分賓主落座,諸葛亮在側旁相陪。

魯肅說:“前者曹操率百萬之眾,名義上是下江南,實際是來擒拿皇叔您的。現在江東廢了錢糧,折了人馬,死傷不計其數,這才擊退曹兵,救了皇叔。所有荊襄九郡,應該歸於東吳才對。現在皇叔用了詭計,奪占了荊州、襄陽、南郡,這是什麼道理?還請皇叔指教。”

魯肅這段話說對了一半,說錯了一半。對的是前半段,錯的是後半段。前半段他是對互惠原理的一種應用。我東吳可是幫了你劉備的大忙啊。這是給你一個恩惠。接下來,就該你回報東吳了。這個意思是不錯的,但後半段不該這麼說。按照邏輯,應該更巧妙地給劉備扣上一個“講仁義”的高帽子(標簽約束),然後說:“荊襄九郡都應該歸於東吳,謝謝你幫我們襲取了荊州、襄陽,咱們是不是接下來辦一下交接手續啊。”而不該是直指其非,指責劉備。

魯肅忘了給劉備扣帽子,諸葛亮反過來立即給魯肅扣了個帽子,說:“子敬,你可是個高明之士啊,怎麼說出這麼糊塗的話來啊?”

魯肅納悶了,我哪裏高明了,又哪裏糊塗了呢?

諸葛亮說:“荊襄九郡,本來就不是東吳的地盤。是劉表的地盤。劉表雖死,兒子劉琦還在,我主公劉備,又是劉表之弟,劉琦之叔。以叔輔侄,去了荊州,有何不可?”

諸葛亮這段話,實際上故意遺漏了一個重要事實。荊襄本來是劉表的地盤沒錯,但劉表的合法繼承人劉琮已經將其獻給了曹操。所有權已經轉移了,劉琦並沒有合法的繼承權。而目前曹操被所謂的孫劉聯軍擊敗(其實都是孫權的軍隊出力),地盤就該由孫劉分贓才對。而其實劉備對擊敗曹操的貢獻極小,故而魯肅先前提出的主張是比較合理的。

但魯肅顯然被諸葛亮這番話迷惑了,進入了他的話語軌道,說:“如果劉琦公子占了荊州,那麼也是合情合理的。隻是劉琦公子不是在江夏嗎?又不在這裏。”

魯肅真是個老實人啊。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這正是談判的大忌啊!

諸葛亮早就給你準備好了,說:“公子就在這裏,你若要見,請出來就是了。”吩咐左右請劉琦出來見魯肅。

劉琦從屏風後麵由兩個從者攙扶走出,頭裹白巾,病容滿麵,對魯肅說:“病軀不能施禮,請勿見怪。”說完,立即退了回去。

魯肅吃了一驚,心中盤算,看劉琦這樣子,像是酒色過度,必然是命不長久,心中頓時有了計議,說:“公子若在,自無話說。公子若是不在了,又該當如何呢?”

諸葛亮說:“公子在一日,守一日。如果公子不在了,那就另說。”

魯肅說:“可不能另說,公子如果不在了,荊州須得還給我東吳。”

諸葛亮說:“好,就依你所言!”

魯肅自以為得計,其實上了孔明大當。他回去一報給周瑜。周瑜立即說:“劉琦正青春年少,如何就會死?”

魯肅說:“我看劉琦過於酒色,病入膏肓,現今麵色羸瘦,氣喘嘔血,不過半年,其人必死。那時再去討要荊州,劉備就沒有借口了。”

劉琦正當年少,平素也沒有聽說過有沉湎酒色的惡習,幾天前還曾受孔明之令,鎮守江夏,擒拿逃兵,怎麼好端端就病成了這樣?這自然是出自諸葛亮的安排。若非如此,魯肅怎能上當?這是一個明顯不合理的談判結果,但因為魯肅預期中的對不合理結果的忍受期不會太長而得以成交。如果劉琦活蹦亂跳出現在魯肅麵前,魯肅必定再想他策糾纏。

而對諸葛亮來說,目前最寶貴的是時間,他沒有時間來處理與魯肅的糾紛,他必須用緩兵之計安撫好東吳,然後利用這寶貴的時間來繼續攻城略地。

心理感悟:假戲必要真做才能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