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心中尋思:“老將黃忠果然名不虛傳,看來明天得用拖刀計才能贏他。”
次日再戰,兩人又鬥了五六十個回合,仍然是不分勝負,關羽撥馬便走,隻待黃忠趕來,就用拖刀計斬他。忽聽腦後一聲響,急回頭看,隻見黃忠馬失前蹄,摔倒在地。
要說關羽的運氣真是好到了極點!關羽急回馬,雙手舉刀,想了一下,卻沒有砍下去,大喝一聲:“我且饒了你的性命,快快換馬再來廝殺!”
是誰救了黃忠的命?
是諸葛亮!
諸葛亮的一番激將之語,將黃忠描繪成有萬夫不當之勇,是湘南將佐的領袖人物。關羽受激之後,必要真刀實槍,光明正大,戰而勝之,方能顯示自己唯我獨尊,天下無敵。如果趁人落馬之機,將其斬殺,那就勝之不武,臉上無光了。
另外,黃忠的年齡和外貌也起了一定作用。早已說過,關羽是個高傲之人,所以他的外群體偏見特別嚴重。幾乎除他自己以外的人,他都將他們劃歸為不同的外群體而加以輕視。比如黃忠,就被他劃入老弱病殘的群體之內。而對這樣的弱勢外群體下手,似乎有失他的體麵。所以,綜合以上兩個因素,關羽沒有下手,而是放了黃忠一條生路。所謂“放他一馬”一典,似乎應出於此。
黃忠急忙拽起坐騎,飛身上馬,奔入城中。
韓玄驚問緣故,黃忠說:“這匹馬好久沒上陣了,所以一時失了前蹄。”但是黃忠沒有解釋關羽為什麼放他了,因為他自己心中也是很納悶。
韓玄心中生疑,說:“你的箭術不是百發百中的嗎?你怎麼不射他?”
韓玄如果懂得互惠原理,就不會這樣說了,而是趕緊閉門防守,再不出戰。諒關羽區區五百人馬,怎麼攻城?
黃忠身為湘南將佐領袖,也不能不顧名聲。關羽先饒了他的性命,如果第二天暗箭將其射殺,黃忠的聲譽就會大受影響。但上司的命令也不能不聽,隻好先應承下來,心中卻暗自嘀咕:“難得關羽如此講義氣,我本來難逃一死,他不忍殺我,明天我怎麼能忍心殺他呢?”
黃忠一夜躊躇難眠,可見互惠原理影響之大、之深,即便是敵對雙方也難超越。由此亦可見,互惠原理如使用得當,足可以化敵為友。次日,關羽焦躁搦戰。黃忠再度披掛出陣。兩人大戰三十餘合,還是不分勝負。黃忠想起韓玄苛令,轉身詐敗,關羽隨後追來。黃忠引弓虛拽,隻聽弦響,不見箭影。關羽急閃,卻是虛驚一場。如是兩番,關羽隻道黃忠不會射箭,放心追來。
將近吊橋,黃忠再度轉身,弦響箭出,正中關羽頭盔上紅纓根處,恰恰將紅纓射落。關羽大驚,急退回營,這才知道黃忠箭術神奇,不忍傷己,乃是為了報昨日不殺之恩。
恩惠就像銀行存款一般,必須未雨綢繆,早作準備。當你有能力施惠的時候,一定要盡早施予。否則,臨時抱佛腳,是沒有存款可供支取的。
黃忠的這三箭二虛一實,是經過一夜苦思想出來的。如何回報他人的恩惠,也是一個難題。必要做得巧妙,對方才能領悟領情。設若黃忠第一箭就射落關羽紅纓,關羽雖驚,但後麵又該如何射箭呢?再射不中,關羽就會以為黃忠射術不過如此,前麵一箭乃是湊巧而已。如再射得手,則無法顯示黃忠知恩圖報的心理。所以,必定要二虛一實,射落紅纓這才既顯黃忠手段,又報關羽之恩。
黃忠的計劃是先把欠關羽的人情還清,沒有心理負債之後,輕裝上陣,次日再用箭射殺關羽。但是韓玄不懂互惠原理,聯係這兩天來關黃二人,你不殺我,我不殺你,十分不解,以為黃忠必是通敵無疑,當即下令將黃忠推出斬首!
韓玄此舉,真是幫了關羽大忙。本來關羽誇下海口,卻連續三天戰黃忠不下,後麵劉備、孔明即將趕到,關羽勢必要大失顏麵。但韓玄要自毀長城,卻激怒了手下一員大將!
此人姓魏名延,麵如重棗,目若朗星,氣宇軒昂,和關羽長得非常相似!魏延負氣,將韓玄一刀斬殺,救了黃忠,卻將城池獻於關羽。關羽憑空得了這件大功,自此對魏延欣賞不已(互惠原理和相似性共同起了作用),當即飛報劉備。
劉備、諸葛亮趕至長沙。黃忠閉門不出。劉備親自登門,好言相請,黃忠這才出降,並請求劉備厚葬韓玄,此後才為劉備盡忠效力。黃忠不忘舊主的行為也讓他的投降行為顯得非常高大。忠誠並不簡單等於從一而終,如果處置得當,完全可以做到從二而忠、從三而忠。這種對自己職業忠誠度的維護值得現實中每個跳槽擇業的人深思。
關羽滿心歡喜,將魏延引進,大加讚賞,劉備十分高興,正待褒獎,諸葛亮卻突然變了臉色,勃然大怒道:“來人,與我將這個不義之徒推出去斬了!”
心理感悟:施惠有如播種,早種才能早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