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魏延呢?是不是有濫用職權,濫施淫威之嫌呢?很多人以為,諸葛亮因為魏延和關羽在容貌、性格上有諸多相似之處,這才把對關羽的不滿遷怒於魏延。這個結論有一定的道理,但前提卻不是因為這兩個人的相似。
其實,諸葛亮並不是真的想殺魏延。我們隻要看看他給魏延的那番“不忠不義”的評語就可以體會到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了。
諸葛亮始終想收服關羽,但關羽始終不肯就範。諸葛亮激關羽取長沙,本是做好了看他笑話的準備的,他急著催劉備前去支援,就是想讓關羽當眾難堪。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關羽的運氣實在是好,攻城雖然不克,卻有魏延主動殺主獻城,白撿了一件大功勞。諸葛亮要想貶低關羽的功勞,就隻能從魏延下手。隻有將魏延的行為評判為“不忠不義”之舉,那麼建立在“不忠不義”基礎上的關羽的這一場勝利也就不那麼光彩。而且,關羽向來是自詡“忠義”的,用“不忠不義”則最能打擊他的氣焰。
但諸葛亮這樣做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關羽和魏延退下後,對諸葛亮的不滿溢於胸膛。這並不是諸葛亮願意看見的局麵。盡管他精通天文地理,但在對人的心理把握上,還做不到十全十美。多次挫折讓諸葛亮認識到,對關羽這樣心高氣傲的人,一味激將,並沒有多大效用,反倒起了反作用。孔明默默地在心裏決定,今後要有所改進。
但關羽對諸葛亮一直以來對自己的打壓已經成見頗深,很難改觀了。這真是一件遺憾的事情。兩個人都對劉備忠心耿耿,都想緊密團結在劉備周圍,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功績,但卻因為兩個各自的性格衝突和相互間的關係處置不當而形成了一個死結。這對他們本人,對劉備,對整個劉備集團都是一個巨大的傷害。
劉備攻取這四郡後,荊襄九郡大半已經入手,自此錢糧廣盛,兵強馬壯。劉備和諸葛亮自駐荊州。忽一日,有人來報,鎮守襄陽的公子劉琦病亡。
劉備問:“誰可以去守襄陽?”諸葛亮說:“非雲長不可。”諸葛亮這一次沒有再用一向偏愛的激將法,即刻派關羽去襄陽鎮守。
劉備想起了此前和魯肅之間的約定,不由擔心地問:“今日劉琦已死,東吳必來討還荊州,該如何應答呢?”
三國中,劉琦之死其實是一個謎。一個正當盛年、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即便是沉迷於酒色,也不該這麼快就病死。而且,就算是劉琦真的是因為沉迷於酒色而死,那麼他好端端地為什麼要沉迷於酒色呢?因為沒有更多的證據,我們隻能存疑於此,不再妄測。也許,當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而言,已經沒有資源價值的時候,他在這個世界上是否存在已經不再重要了。
荊州,劉備當然是不想還的,但他又擔心與自己一貫營建的名聲相悖。但諸葛亮卻沒有他的這種曆史形成的心理負擔。諸葛亮有個習慣,借東西從來是不還的,無論是前麵的草船借箭、借東風,還是這次的借荊州。
諸葛亮說:“主公放心,如果東吳有人來,我自有話對答。”
過不數日,東吳魯肅果然前來。
魯肅是個老實人,根本不懂說服談判之道,單刀直入對劉備說:“上次皇叔曾經說過,公子劉琦若在,荊州暫時居住。現今公子已經去世,請問何時交割啊?”
劉備訥訥無言,諸葛亮搶過話頭,一番長篇大論滾滾而出,從劉備的出身、劉備和劉表的關係到自己赤壁借東風之功,雄辯而霸道地證明了劉備占據荊州的合法性。
魯肅是東吳口才較差的人,而諸葛亮此前舌戰群儒,以一人之力,擊敗了東吳所有最頂尖的能言善辯之士。魯肅怎麼可能在口頭上取勝呢?
但魯肅背後有周瑜的軍令催逼,如果不能取回荊州,也很難交差。魯肅此刻就像所有不懂談判技巧的人一樣,隻能苦苦哀求了。當你采用哀求的辦法索要本該屬於你的東西的時候,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魯肅說:“我若討不還荊州,回去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劉備本就受“標簽約束”,諸葛亮也是內心有虛,畢竟赤壁這一場勝利,正麵戰場全部是東吳之力,如果強行駁了魯肅,於形象確實不佳。而且,此刻劉備剛剛立足,也不是和東吳開戰的好時機。所以,諸葛亮再施緩兵之計。
雙方約定,等劉備攻取了西川,有了安身之地,再將荊州歸還。吃一塹,長一智。魯肅老實卻並不笨,而且非常善於學習。在和周瑜諸葛亮等傑出之士的交往中,他學到了很多東西,這也是他日後能夠接替周瑜擔任東吳都督之職的原因。
魯肅提出,口說無憑,立據為證。雙方當即簽署好文書,各自畫押。魯肅料定有文書在手,不容劉備抵賴,喜滋滋回去報信,卻根本沒想到,書麵文字的約束力量雖然強大,但如果缺少某個要素的話,這份文書根本就是廢紙一張!
心理感悟:很多人之所以變成了你麵前的這個樣子,是因為你想讓他們成為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