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健卒抵岸後,關羽設下的烽火台守兵查問。東吳人回答說是客商,因江中風阻,到此躲避。
守兵絲毫不疑。約至二更,東吳快船中精兵齊出,將烽火台守兵盡數縛倒,不傷一人。這第一座烽火台一失守,沒法發出訊號,後麵的烽火台就全部報廢失效了。
呂蒙吩咐厚待守兵,守兵對其感恩不已。呂蒙向他們討教取荊州之計,守兵感其恩德,願意為其效力,到城門下虛報聲息,賺開城門,吳兵長驅直入,不費吹灰之力,就將荊州這座曾經糾葛十數年、固若金湯的城池拿下!
呂蒙絲毫不敢得意,也絲毫不敢大意,吩咐手下,決不能濫殺一人,必須秋毫無犯。而且,讓所有原任官員,保留舊職。另將關羽家眷單獨厚待恩養。
呂蒙之所以善待荊州官民,在很大程度上是擔心關羽日後反攻清算,故而不敢肆意妄為。但他的謹慎做法卻無意為他開啟了一扇真正的勝利之門。
這一日,天下大雨。呂蒙騎馬四處巡看。正好看到有一士卒取了百姓家的一個笠帽,來遮蓋自己的鎧甲。呂蒙當即喝令左右拿下審訊。一問,卻是呂蒙的老鄉。呂蒙說:“我平生不殺同鄉同姓之人,但是秋毫不得犯百姓的號令已下,法難容情。我不敢以私廢公,隻能按律將你斬首!”鄉人垂淚道:“我並非有意拿取百姓財物,隻是擔心鎧甲遇水生鏽。所以才拿了這一個笠帽。還望將軍寬恕。”
呂蒙也擠出幾滴眼淚,說:“我知道你並非有意違反軍紀,但終究是拿了民間之財物,隻能將你斬首了。”
呂蒙將鄉人斬首示眾,隨後痛哭流涕,將其厚葬。荊州居民,皆深感其德。由此,呂蒙憑借這一個鄉人的人頭,收服了荊州人的人心。呂蒙之所以能夠白衣渡江,輕取荊州,其實並不是靠了他的奇謀秘計。關鍵在於荊州人的民心所向。
烽火台守兵麻痹大意,還是情有可原的。但在被俘之後,呂蒙稍加恩惠,就立即倒戈相向,主動幫助呂蒙賺開城門。這是為什麼呢?呂蒙要求士兵善待百姓,不得取百姓分毫。然後靠斬殺一個其實罪不當死的鄉人,又收服了荊州民心。這又是為什麼呢?呂蒙讓荊州原有官吏皆掌舊職,難道他們就一點不顧念關羽舊情,甘心情願為“賊”效力?這更得問一聲為什麼呢?
上述疑問歸結為一個問題:關羽在荊州經營了十年,卻不及呂蒙一夕之功。這是為什麼呢?前麵說過,關羽跟過曹操,但沒有學會曹操的治軍以嚴。同樣,關羽跟劉備最久,但也沒有學會劉備的治民以德!大家想一想,如果是劉備自己來治理荊州,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他的士卒會不會在被俘之後,輕易地被對方的小恩小惠收買而立即反戈一擊呢?
他的百姓會不會在被占領之後,輕易地被敵人假惺惺的眼淚和做作的“殺人示恩”而收服呢?
當年,劉備在新野樊城被曹操擊潰。兩城的幾十萬百姓明知跟著劉備逃不脫曹操的鐵蹄,但還是挈婦將雛,堅決跟著劉備逃亡。這又是為什麼呢?
劉備的仁義,看上去雖然也有些做作,但老百姓也不是真的傻,他們不會愚蠢到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寄托在一個假仁假義不靠譜的家夥身上。劉備確實是以自己的仁德獲得了民心。但關羽掌荊州十年,卻幾乎沒有給老百姓留下什麼恩惠德義。還記得互惠原理嗎?如果你對老百姓好,肯定是會有回報的。百姓沒有為了關羽而拚死抗擊入侵者,足以說明關羽不值得他們回報。而且,現在呂蒙給了一個小小的“燒餅”,就換來了荊州百姓心悅誠服、真心擁護的豐厚回報。這更說明關羽此前的牧民工作實在是太不到位了。
“威”是關羽唯一擁有的解決方案。關羽隻有“威”這把錘子,所以,隻能把所有的問題當成“釘子”來處理。但“威”猛若火,勢不能久;大德如水,潤物無聲。威而無德,最後必然傷及自身。荊州的官吏軍民,如此容易收服,卻是大出呂蒙意料。由此,呂蒙也發現了關羽最大的軟肋,他現在不再害怕關羽的反攻倒算了。他已經知道,荊州這座城市太缺乏治理者的關愛了。隻要他自己不在這個方麵犯錯誤、出問題,關羽是不可能再攻進來了。而且,他還要用“德”這個工具,來進一步瓦解關羽的軍心,以求全勝!
心理感悟:示弱足以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