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88萬元世代”的悲欣(2 / 2)

但隨後的數次金融及產業危機,將韓國經濟打回了慢車道。投資不足,內需不旺,直接導致失業率高企。而且,外向型經濟對國際市場依賴度過大,海灣失火,韓國冒汗,希臘感冒,韓國也打噴嚏。據統計,2000年以後,20到29歲青年的失業率,一直是韓國平均失業率的兩倍。

可以說,“88萬元世代”正是在韓國經濟遭遇發展瓶頸的時期迎頭撞向社會的。有論者指出,事實上,這本來是國家集體困境,應該由全體民眾共同承擔,可現在卻把很大一部分痛苦轉嫁到了年輕人頭上。因此,“88萬元世代”的概念一經提出,立即在全社會引起巨大反響。

有韓國媒體犀利地指出,此前,經常有人批評如今的年輕人缺乏愛心,漠視傳統道德,逃避婚姻,拒絕生育,事實上造成了韓國人口接近負增長,從而進一步加速了老齡化社會的到來。

而“88萬元世代”這個概念本身卻揭示了,眾多的年輕人得不到固定工作,甚至無力償還大學期間的貸款,更買不起房子,隻能住在地下室或閣樓,淪為首爾版的“蟻族”。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很難找到結婚的對象,更是對生育充滿恐懼感。所謂不給馬吃草,又想讓馬快快跑,這對年輕人而言,是有失公平的。

在韓國全社會反思“88萬元世代”的過程中,有一個群體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當年的“386一代”。這是十年前的概念,當時的“386一代”是指30多歲的群體,在60年代出生,於80年代上大學。如今,他們已步入40歲,應被稱為“486一代”了。這一代人經過苦鬥,取得相當的工作成就,擁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被韓國民眾公認為是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中堅一代。正是他們,對“88萬元世代”批評最烈,認為現在的年輕人隻知坐享其成,缺乏奮鬥精神。

但在韓國媒體看來,“486一代”完全無視了這樣一個問題,即社會給“88萬元世代”提供的機會和舞台,完全不可與他們當年同日而語。不容否認的現實是,社會大部分資源和崗位,都被“486一代”牢牢掌控著,正是他們不肯與年輕人分一杯羹,才造成了“88萬元世代”這一社會問題。輿論所及, “486一代”感受到了沉重的壓力,他們也終於開始反省自己的社會道義責任。

當然,在韓國這樣的民主多元社會裏,任何一個群體的自身利益,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來維護。隨著“88萬元世代”的逐漸成熟,他們不再像從前一樣對自身處境缺乏明確的認識,也不再隻是用消沉和墮落來麻痹自己。現在他們已經發現,這個社會對他們不公平,他們開始結成自己勢力。他們宣稱,在未來的選舉當中,他們已成為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個群體,足以決定選票的走向,從而決定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最終決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機構與群體認識到,“88萬元世代”是不容忽視的新力量,因此,“88萬元世代”的最新口號是:“告別88萬,向888萬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