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這些簡單事實之後,你還像以前那麼憤怒嗎?好像,我們是不是應該微微地有些自豪呢?
事實上,真正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另外一些問題。長春亞冬會,幾個運動員打出標語,稱白頭山是他們的土地。這才是真正值得我們關注與警惕的。什麼搶端午節,什麼漢字是韓國人發明的,都是浮雲。就此問題,我與一些韓國朋友有過交流,我認為,即使為他們著想,運動員的做法也是毫無必要的。這些刺激性的舉動,隻能讓我們對南北統一問題更為謹慎,這才是對他們核心利益有影響的,不是嗎?可是,很多韓國人不明白。
另外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中國商品在韓國的問題。前些天,韓國第一大電視台KBS搞了一個“一天不用中國貨”的節目,由一個家庭來執行,他們在衣食住行等所有活動上,都刻意留心,不能使用中國產品。但是,一天下來,他們發現,這是做不到的。
他家買米可以買韓國米,但是中午在飯店吃飯卻躲不開中國米。接受采訪的飯店老板稱,現在沒聽說哪家飯店純用韓國米,太貴了。最講究的也就是中國米韓國米一半對一半,否則,飯店沒錢賺。除此之外,這一家人買的衣服,孩子的文具、玩具,以及電熨鬥、燈具等等,很多看起來是韓國商標,但實際上都是“MADE IN CHINA”。
為此,韓國《朝鮮日報》的評論文章驚呼:“離開中國,我們如何生存?”這就是韓國人對中國的典型看法,對中國有依賴,有焦慮,有期待,有恐懼。《朝鮮日報》指出,美國歐盟等一些國家由政府出麵打擊中國產品,尤其是中國食品,意指韓國政府不敢對中國出手。但《朝鮮日報》同時也承認,用行政手段抗擊中國產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現在韓國的新一代年輕人,對中國食品等,早已見怪不怪了。
實際上,韓國人對中國原有的優越感正在減弱乃至消失中,一個例證是,競爭韓國大國家黨總統候選人的樸瑾惠,曾經把在中韓之間修建火車輪渡,作為競選的一個有力砝碼,這與法國社會黨候選人羅雅爾以抵製北京奧運會相號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中完全可以窺見韓國普通民眾對中國的心理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