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學會舍得——有些風景我們必須錯過(2)(2 / 3)

“國王請息怒,我有辦法替公主將水泡做成花環。隻是老臣我老眼昏花,實在分不清楚水池中的泡沫,哪一顆比較均勻圓滿,能否請公主親自挑選,交給我來編串呢?”一位須發斑白的大臣神情篤定地打圓場。

公主聽了,興高采烈地拿起瓢子,彎起腰身,認真地舀取自己中意的水泡。本來光彩閃爍的水泡,經公主輕輕一觸摸,霎時破滅,變為泡影。

撈了老半天,公主一顆水泡也拿不起來。

睿智的大臣於是慈藹地對一臉沮喪的公主說:“水泡本來就是生滅無常,不能常駐久留的東西,如果把人生的希望建立在這種虛假不實、瞬間即逝的現象上,到頭來必然空無所得。”

公主見狀,便不再堅持這個過分的要求了。

在生活中,當你於突然之間失去了一些以為可以長久依靠的東西時,痛苦和傷心是難免的。但隻要你換一種思維方式,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問題,就會發現,在失去的同時,你也能獲得許多。

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佛家有一句話:舍得舍得,沒有舍哪有得?肯舍,才能獲取更多;不懂得舍,也就不懂得獲取。舍,也就是獲取。

千萬不要留戀過去

唐朝李白,如果他滿足於小時候的玩樂,就沒有以後的“詩仙”。如果洛克菲勒甘當一名小職員,則沒有以後的“石油大王”。失去不一定是損失,也可能是獲得。

有一位著名的收藏家,他酷愛陶壺,收集了無數個茶壺,隻要聽說哪裏有好壺,不管路途多遠一定親自前往鑒賞,如果看中意了,而對方願意割愛,花再多錢他也舍得。在他所收集的茶壺中,他最中意的是一隻龍頭壺。

一日,一個久未見麵的好友前來拜訪,於是他拿出這隻茶壺泡茶招待這位朋友。二人開心地暢談著,朋友對這隻茶壺所泡出的茶讚不絕口,因此好奇地將它拿起來把玩,結果一不小心將它掉落到地上,茶壺應聲破裂,全場陷入一片寂靜,每個人都為這巧奪天工的茶壺惋惜不已。

這時這位收藏家站了起來,默默收拾這些碎片,將他交給一旁的下人,然後拿出另一隻茶壺繼續泡茶說笑,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

事後,有人問他:“這是你最鍾愛的一隻壺,被打破了,難道你不難過,不覺得惋惜嗎?”

收藏家說:“事實已經造成,摔碎的壺留戀又有何益?不如重新去尋找,也許能找到更好的呢!”

我們常常對已失去的事物,對已成為過去的美好情感總是念念不忘,往往會黯然神傷。既然已失去,既然已成為過去,我們是無法挽回的,何不重新去尋找美好東西?

無論你願不願意,時間總會推著你向前走,所以不要留戀過去,過去了就過去了,我們活在現在,追尋未來。

學會習慣於失去

對每一個人來說,其天性都習慣於得到,而不是習慣於失去。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會永遠屬於誰的,也沒有什麼人應該注定得到些什麼,每個人都不例外。

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在一首詩中寫道:“一切都是暫時,一切都會消逝;讓失去的可愛。”居裏夫人的一次“幸運失去”就是最好的說明。

1883年,天真爛漫的的瑪麗亞(居裏夫人)中學畢業後,因家境貧寒無錢去巴黎上大學,隻好到一個鄉紳家裏去當家庭教師。瑪麗亞與鄉紳的大兒子卡西密爾相愛,在他倆計劃結婚時,卻遭到卡西密爾父母的反對。這兩位老人深知瑪麗亞生性聰明,品德端正。但是,貧窮的女教師怎麼能與自己家庭的錢財和身份相配稱?父親大發雷霆,母親幾乎暈了過去,卡西密爾屈從了父母的意誌。

失戀的痛苦折磨著瑪麗亞,她曾有過“向塵世告別”的念頭。瑪麗亞畢竟不是平凡的,她除了個人的愛戀,還愛科學和自己的親人。於是,瑪麗亞放下情緣,刻苦自學,並幫助當地貧苦農民的孩子學習。

幾年後,瑪麗亞又與卡西密爾進行了最後一次談話,卡西密爾還是那樣優柔寡斷,她終於砍斷了這根愛戀的繩索,去巴黎求學。

這一次“幸運的失戀”,就是一次失去。如果沒有這次失去,瑪麗亞的曆史將會是另一種寫法,世界上就可能會少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學會習慣於失去,往往能從失去中獲得。得其精髓者,人生則少有挫折,多有收獲。人會從幼稚走向成熟,從貪婪走向博大。因為我們的整個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地得而複失的過程。

不習慣於失去,至少表明人生尚欠覺悟。一個隻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麵上似乎富於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的失去後一蹶不振。整個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地得而複失的過程。一個不懂得什麼時候該失去什麼的人,就是愚蠢的可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