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種享受,快樂是生活的主題,生活是追求幸福的過程,快樂是幸福的內涵。快樂是一種思想。不論貧窮與富有,隻要思想快樂,你就是一個快樂的人。隻要有快樂的心,就有快樂的容貌。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找些快樂”。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富商花費巨資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古董、字畫以及各種珍珠、翡翠等,為防失竊,他安裝了嚴密的保安係統,平日裏很少進去欣賞,隻當成個人財富的一部分用來炫耀。有一天,富商忽然心血來潮,決定讓大廈清潔工進去開開眼界。
清潔工進去後,並未流露出豔羨之色,隻是慢慢地逐一瀏覽,細細地欣賞。待步出厚厚的鐵門時,富商忍不住炫耀說:“怎麼樣?看了這麼多的好東西,不枉此生了吧?”那個清潔工說:“是啊,我現在感覺與你一樣富有,而且比你更快樂。”
“怎麼可能?”富商搖著頭說道。那個清潔工笑著答道:“你所有的寶貝我都看過了,不就是與你一樣富有了嗎?而且我又不必為那些東西擔心這擔心那的,豈不比你更快樂?”
快樂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感覺如何。隻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快樂無處不在。生活的樂趣是對生命的熱情,喪失這種熱情,即使能像故事中的富商一樣擁有很多的財富,也不一定能享受到生命的樂趣。
為自己的快樂而活,要敢於接受挑戰和考驗,在困難中,依然精神抖擻,向著目標前進。在苦難中,不忘仰望蒼穹,輕輕吟唱,感激陽光雨水,讚美它的神奇與無私。快樂和痛苦是一體兩麵,經受不住痛苦的考驗,也就難以體會真正的快樂。
為自己的快樂而活,但不可自私。快樂是無私的,為別人帶來一份快樂的同時,自己也能得到同樣的快樂;而帶給別人煩惱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一樣的煩惱。
為自己的快樂而活,應順其自然,不能樂昏了頭,快樂就像春風,可以讓人感到舒適,過了頭則會樂極生悲,拂麵的微風就會變成極具破壞力的狂風。
盡你所能快樂地生活,因為真正的快樂能夠治療心靈的創傷。為自己的快樂而活,是一種灑脫,是一種境界,是最為成功的人生。
找一萬個理由微笑
我們生活的每一天裏,千萬別跟自己過不去。
格林童話裏有這樣一則故事:有個老太太死了兒子,每天以淚洗麵,非常悲痛。她去問神父:“你能否讓我的獨生子複活?”神父答道:“可以,你拿一個碗,一家一家去乞討,如果有哪家沒死過人,那家就會給你一粒米,當你乞討到10粒米的時候,你的兒子就可以複活了。”這個老太太很開心,就出去乞討,但沿路行乞很久,竟發覺沒有一家沒死過人。到最後,連一粒米也沒討回來。此時,老太太明白了一個道理:親人不幸過世原來是任何一家都無法避免的痛苦事。於是,她從悲痛中走了出來。
人生在世,必有挫折,必有不幸,故而必然有痛苦。若隻是一味沉湎於痛苦,總是哭喪著臉挨過一天又一天,那麼生活便如同一片荒涼的沙漠,有又何用!所以,一旦遭遇痛苦,如何設法從中盡快解脫出來,左右著一個人的生活質量。我們周圍一些人整日為某件小事、為幾句閑話長籲短歎,憂思叢生。如此這般,其生活質量便難以恭維了。如何對待生活中的諸多不如意,關鍵在於自己的價值取向。因為任何一件事都是多方麵的。如果你從壞的方麵去想,那就是自己虐待自己。
有一次,彙才公司總裁黃榮華在香港聽一個演講。內容精彩,會場裏鴉雀無聲。誰知正好聽到節骨眼上,一陣刺耳的相機倒膠卷聲在她旁邊“鑽”了出來。“這個人怎麼這麼可惡,居然不懂禮節?”黃榮華邊想邊扭過頭,很憤怒地盯著那個人。隻見那個人一臉“尷尬相”,這讓她突然有所觸動:“我給這個聲音賦予了一個看法,反而弄得我自己不開心。其實,我再怎麼生氣,那個聲音隻是倒膠卷的聲音而已。”
黃榮華的態度無疑是很明智的。世界上的事情總有明暗兩麵,我們感覺到的究竟是明還是暗,是歡樂還是痛苦,從本質上說,並不取決於處境,而主要取決於心境,取決於能否從光明的角度看問題。同一件事情,從這方麵看是災難,換一個角度看未嚐不是一種值得高興的幸運。“要是火柴在你的口袋裏燃燒起來,那你應該高興,多虧你的口袋不是火藥桶。要是你的手指紮了根刺,那你應該高興,多虧這根刺不是紮在你眼睛裏。要是你的妻子對你變了心,那你應該高興,多虧她背叛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國家。”
契訶夫的這段話啟迪人們:即使有一千個理由哭泣,也要找出一萬個理由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