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當費曼坐在研究所的餐廳裏,他發現有人在拿餐廳的碟子玩耍,把一個碟子拋向空中。費曼發現,碟子飛出去的時候,邊飛邊擺動,碟子上的紅色花邊也隨之轉來轉去。他被碟子轉動的方式吸引住了。他發現當角度很小的時候,碟子上圖案轉動的速度是碟子擺動速度的2倍。由此,他進一步思考電子軌道在相對狀態下的任何運動,研究量子動力學,為以後取得的成就——發現費曼圖奠定了基礎。
在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後,費曼感歎道:“後來我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全來自於那天我把注意力放在了一個轉動的碟子上。”
當你能親身感知學習得來的知識,最容易引起心靈的震撼,也最容易把知識內化於心,長久地發揮巨大的作用。達爾文說過:“一項發現如果能使人感到激動,真理就能成為他終生珍惜的個人信念。”而實踐所學的知識,就能引發這種激動。
著名的生物學家威哥裏伏斯深情地回憶他幼年的一件事:“我5歲時,獲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學發現,我把一隻毛蟲關在瓶子裏,它吐絲作繭,幾天後,在我仔細驚奇地觀察下竟出現了一隻蝴蝶。”他把這項發現作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其實這個發現極其平常,但由於是親眼觀察、親身體驗,由此照亮了這位科學家的心靈,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科學的誘人,對他整個成長、整個人生的價值非比尋常!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是我國古代學者一直向往的學習方式。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就經過親身遊曆和實地考察,獲得了大量書本上沒有的東西,並且有了新的發現,敢於否定書本上已有的定論,提出自己的科學論斷。徐霞客從22歲出遊,30年間足跡遍及16個省區,以堅韌不拔的毅力,越過千山萬水,克服千難萬險,對祖國的山川源流、地形地貌、岩石洞壑、動物植物,甚至民情風俗等,做了大量調查和觀察,給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地理數據和知識。
要想學得更好,學得更有用,就得親身實踐,因為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口嚐一嚐。
切莫喪失自我
一件自己喜歡的衣服被別人評頭品足之後,會不會自己也會開始懷疑起最初對它的喜愛;在用餐的時候被朋友說過“看你點的菜,真夠難吃的”之後,你會說“可是我喜歡”還是會莫名地惱火,回他說“那下次你來點”;在假日你看好了去雲南的自助遊,你是會直接地說出你的決定,還是要暗示和引導你的夥伴們,而由她們做出你意象裏的決定……雖然都是些芝麻大的事情,但卻很容易體現出生活中的我們是不是會在細枝末節上喪失自我。
從前,在夏威夷有一對雙胞胎王子。有一天,國王想為大兒子娶媳婦了,便問他喜歡怎樣的女性。
大王子回答:“我喜歡瘦的女孩子。”
知道了這消息的島上年輕女性想:“如果順利的話,或許能攀上枝頭作鳳凰。”於是,大家爭先恐後地開始減肥。
不知不覺,島上幾乎沒有胖的女性了。不僅如此,因為女孩子一碰麵就竟相比較誰更苗條,所以甚至出現了因為營養不良而得重病的情況。
但後來卻出現了意外的情況,大王子因為生病一下子就過世了,於是,國王決定由其弟弟來繼承王位。
於是,國王又想為小王子娶媳婦,便問他同樣的問題。“現在女孩都太瘦弱了,而我比較喜歡豐滿的女性。”小王子說。
知道消息的島上年輕女性,開始竟相大吃特吃。於是,島上幾乎沒有瘦的女性了,島上的食物也被吃得匱乏,甚至連為預防饑荒的糧食也幾乎被吃光了。
最後,王子所選的新娘,卻是一位不胖不瘦的女性。
王子的理由是:“不胖也不瘦的女性,更顯青春和健康。”
可見,沒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沒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無味的,喪失自我是悲哀的。
要想擁有美好的生活,人必須自強自立,擁有良好的生存能力。沒有生存能力又缺乏自信的人,肯定沒有自我。一個人若失去自我,就沒有做人的尊嚴,就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