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情緒害了你11(1 / 1)

告別不良情緒 不能被壓力打趴下

有一則小寓言,說有一種小蟲子很喜歡撿東西,在它所爬過的路上,隻要是能碰到的東西,它都會撿起來放在背上,最後,小蟲子被身上重物壓死了。

人不是小蟲子,但人在社會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又像極了小蟲子,隻不過背上的東西變成了“名利權”。人總是貪求太多,把重負一件一件披掛在自己身上,舍不得扔掉。假如能學會取舍,學會輕裝上陣,學會善待自己,凡事不跟自己較勁,甚至學會傾訴發泄釋放自己,人還會被各種壓力打趴下嗎?

現代社會充滿挑戰和壓力,職業生涯讓每個人應對挑戰、抓住機遇、走向成勸,也能讓人產生苦惱、焦慮、墮落甚至自殺。人們通常把職業性質和職業環境看作是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它決定著自己的生活、前途和壓力狀況。同時,人們也意識到自己從事的工作往往是挫折和困擾的來源,職業特點和工作環境往往產生各種緊張和壓力的刺激反應。

研究表明,有兩大類與工作相關的應激因素:一類是職業內在的因素,包括勞動條件、勞動範圍、工作負荷等;另一類是職業人際關係及管理因素,包括組織結構和團體氣氛、職業人際關係、個體的職業角色、個人職業經曆等。工作場所的工作環境、工作安排、人際關係會直接影響工作人員的心身健康。

職場壓力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麵的意義。從積極角度來看,在勞動中適度的壓力可以消除單調的操作引起的厭煩情緒,同時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實驗表明,緊張度過低不能激發職工的興奮性,也就不能發揮其最好的工作能力。隨著壓力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達到最高點,此點稱為最適合緊張度。超過這一水平,由於喚起水平過高,注意力難以集中而工效降低。所以壓力要適當,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而壓力管理,通常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是針對壓力源造成的問題本身去處理;第二是處理壓力所造成的反應,即情緒、行為及生理等方麵的抒解。

通常一般人麵對自己無法順利處理的壓力源時,常采取較不理想的方式,如逆來順受、逃避、過度緊張或魯莽行事,然而這樣的態度,往往無法有效處理問題,有時還會惹來更大的麻煩。一旦問題處理過程出了問題,壓力嚴重程度可能會大增或持續時間更久,即可能造成嚴重的情緒、生理及行為的傷害,導致各種心身疾病的發生,甚至引發精神病體質,形成各類的精神病。

無論問題處理的結果如何,處理過程所產生的壓力對心身都會造成明顯的反應,因此如何適當處理心身的反應,也是壓力管理相當重要的一環。

1. 主動適應環境

被動適應是對環境無可奈何、被迫順應的心理反應,是一種消極的適應,常常會伴有壓抑、緊張、焦慮、痛苦等心理感受。主動適應是麵對現實環境積極地尋求適應,是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努力克服困難和走向成功的過程。主動適應往往伴有因為積極向上、最終獲得成功而產生的喜悅和興奮的心理體驗。主動適應有利於人的才能和潛能的充分發展,是人們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因此,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情境時,要善於積極主動地去適應社會和自然環境,以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水平。

2.學習適當回避挫折

在實際生活中,有些環境我們難以適應,同時也有回避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可以采用回避的方法來減少或消除環境對個體的不良刺激。如心理承受能力低的人就不宜炒股票、做期貨生意;下崗再就業職工就不宜從事投資過大的事業,避免造成新的嚴重挫折,而應當循序漸進、從小到大地逐步發展。回避法雖然缺乏積極意義,但是在一定情況下運用得當也可以解除或避免心理困擾。

3.尋求社會支持也很重要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在遭受挫折時所得到的他人的關心和幫助。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可以起到降低生活事件造成的緊張性,促進適應社會環境的作用。朋友、家庭、群眾團體、黨團組織、行政機構都能夠為個體提供社會支持。社會支持不僅是物質上、經濟上的有形支持,更重要的是心理支持。如有的生活困難者獲取社會經濟資助,當然這會使他們緩解生活困難,但是難以消除其自卑心理。社會的心理支持可以幫助他們樹立自強向上的精神,使其消除自卑感,挖掘潛力,發展能力,贏得人生的成功。

要認識到危機即是轉機,人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壓力,一方麵可能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因此整個問題處理過程,就成為增強自己能力、發展成長的重要機會;另外也可能是環境或他人的因素,則可以理性溝通解決,如果無法解決,也可寬恕一切,盡量以正向樂觀的態度去麵對每一件事。一個人常保持正向樂觀的心,在處理壓力問題時,他就會比一般人多出百分之二十的機會獲得滿意的結果。正向樂觀的態度不僅會平息由壓力帶來的紊亂情緒,也較能使問題導向正麵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