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情緒害了你34(1 / 1)

克服對交際的恐懼 與其改變他人,不如改變自己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都赤著雙腳走路。有一位國王,一天忽然心血來潮,要到偏遠的鄉間旅行。結果因為道路崎嶇不平,還散布著許多碎石塊,使得國王雙腳疼痛難忍而敗興而歸。回宮後,氣急敗壞的國王一邊揉著青紫的雙腳,一邊憤憤不平地下了一道聖旨:“把全國的道路都用牛皮鋪起來!”而且他還頗有“人文關懷”,認為這樣大動幹戈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全國百姓的雙腳著想。

可問題是把全國的牛都殺掉,也不夠用來鋪路。然而聖旨如山倒,誰敢不從?百姓們隻得搖頭歎息。這時,有一位聰明的大臣鬥膽向國王進言:“與其勞師動眾犧牲那麼多牛,您何不用兩小片牛皮包住自己的雙腳呢?”國王如夢方醒,聽從了大臣的建議。

是啊,隻需改變自己,就能達到改變他人所產生的效果,為什麼一上來總想著去改變別人呢?而且從付出的代價看,與其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然而很多人卻不是這樣,在跟人合作或溝通的過程中,一旦發生分歧,總是希望別人得到改變。比如,“這個方案,最好還是以我的意見為準”、“你明天能否不請假”、“午休時你能否不聽刀郎的音樂”、“我決定改變行程,你們把預定的活動取消了吧”,等等。結果呢,對方一般很難聽進去建議,尤其是在觸及到他的習慣和他的行為並無絕對過錯的情況下。你呢,因為自己的意見沒被采納,也就是別人的行為不符合你自己的意誌,而心煩氣躁,甚至大動幹戈。

付出這樣的代價,事情往往還得不到妥善解決,為什麼就不能改變自己呢?對方的方案也很出色,為什麼就不能采用對方的方案呢?對方有事請假,你為什麼就不能加班呢?刀郎的音樂風靡一時,靜心聽一下,也不是那麼難聽的。預定活動已經安排好了,有沒有想過取消意味著浪費大量人力物力?這樣一想,你就會覺得自己做出改變也未嚐不可。

實際上,大凡總是希望他人得到改變的人,都是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嫁接到別人身上,而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還以為自己做得沒有什麼不對。

有一個學生,經常抱怨班裏某人特別討厭,總喜歡跟他比,影響了他的學習。這天,聽他抱怨的人問他,“你喜歡吃蘋果嗎?”學生愕然,但還是回答“不喜歡,但喜歡吃雪梨”。

“你不喜歡吃蘋果?”

“對。”

“那有沒有人喜歡吃蘋果?”

“當然有!”

“那你不喜歡吃蘋果是蘋果的錯嗎?”

學生笑著回答:“當然不是!”

“那你不喜歡他是他的錯嗎?”

“你喜歡吃雪梨?”

“對!”

“如果你的好友來了,你會請他吃嗎?”

“會啊!”

“你怎麼知道他愛吃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隻是你自己,代表不了別人,怎麼知道別人同意改變呢?處心積慮地去改變別人,卻不遂己願,導致喋喋不休地抱怨,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才會轉變行為方式。遇事時不再隻想著改變別人,而是考慮如何改變自己。

著名的職業谘詢顧問、培訓專家約翰·米勒在一次演講後,一位嘉世騰(專門製作紀念章和紀念冊的公司)的中層經理走過去跟他聊天。

她說:“我在分公司擔任經理時,有一位屬下幾乎沒法管理,我們處得糟透了。因此當他調到其他地區的另一個營業點時,我如釋重負。”

“後來過了幾年,我們碰巧又在同一個辦公室工作,而且我又成了他的上司。不過這次情況大不相同了。”

“我們處得很好,溝通順暢,而且在各種項目計劃上合作得非常好。於是我問自己:‘他什麼時候改變的?’結果我發現,改變的不是他,而是我!”

約翰·米勒問:“你怎麼改變的?”

她說:“我不再試圖改變他!”

不試圖改變別人,本質上就是自己的一種改變。一旦放棄改變別人,局麵將得到徹底改變。分歧取消了,溝通順暢了,心情愉快了,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