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處事平衡的最佳方法(10)(3 / 3)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人到七十古來稀,世上的規矩,完全融入自己的心中,這是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了崇高的境界。在耳順而不生氣,看淡了人間的一切,順應了自然的規律行事的10年之後,人也成了自然的了。凡所行事言語,如同自然中的春夏秋冬一樣,無善無惡,無人無我;沒有規矩,也沒有無規矩;自由自在,無不合乎規矩。這才是孔子或者說儒家所真正追求的人生境界。合乎規矩不是目的,而自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目的。老人在交際中要自然放鬆,不能再計較什麼了,該玩該樂,不要顧及太多,但也要保留晚節,不能自以老了,別人管不了、不敢管了而做出什麼有損名聲的事,給自己丟臉,給兒女丟臉。

孔子看到,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必須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做人要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不能勉強行事。

12.不要停留於昨天,也不要忘記過去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

溫習過去,知道現在,便可以做人家的老師。“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乃至全世界教育學的一個重大貢獻。

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是能夠在不忘用知識、溫習舊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新知識,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善於學習的人,是一個可以為人師的人。

“溫故而知新”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仍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合抱之木,起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同時,從側麵體現了孔子“學而不厭”的教育主張。

“溫故而知新”,是一個並列句,是說溫習探索去的史實,並且知道新近發生的事情。光知道去是不行的,因為時代在變化,還要知道新的。既知去,又知現在,便可以為人師表了。教師如果隻知道去的事情,不問新時代的現實,那就不是一個好的教師。因為教師的職責,是培養新時代的文明人,那麼教師首先得要認識這個新的時代。當然,這裏還可能有一層,叫做鑒往而知來,借鑒去的曆史經驗教訓,由此類推,從而預測未來,調整對策。

為人處世溫故而知新,不能執著於一偏,不能頑固不化。所以,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不是一個器物。凡是器物,都隻是具有一定的用途,比如說鍋隻能煮飯,犁隻能犁地一樣。而真正的君子不執著一用,無所不用,無所不通,才能應用無窮。

現在提倡終身學習,不僅學生要學習,進入社會,參加工作,無論做什麼事,都離不開學習,因為知識在不斷更新,你不學就會落伍、淘汰。但學習的過程也是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消化與吸收過程。不是說有新知識就是好的、有用的、舊知識就是過時的、沒用的。有些新的東西不是知識,而是龐雜的信息,甚至是有害的信息。所以,在新與舊上得有個取舍,不能一味地否定舊的傳統的,也不能凡是傳統的經過時間檢驗的都是好的,堅固的觀念中往往包含著“壞基因”;在不斷反芻已有的知識的同時接受新的知識,也符合中庸之道。

在工作上,要尊重師傅和比自己工作經驗豐富的人。隻有那些自負的人才不願向他人學習,輕視他人所掌握的經驗和知識,總想靠自己一手一腳打出一片天。大多數人都知道得人助力的重要性,也希望得到師傅相助。但是,你希望別人幫忙,別人卻不見得願意幫忙,在這種情況下,你要靠一個謙虛的心去向他學習,使對方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這何嚐不是“溫故知新”。

你一定要向成功的人學習,你一定要學習成功的榜樣,讓自己進入成功的環境當中,跟著成功者學習。你一定要比你的競爭對手更努力。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比別人更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做人。你一定要不斷地研究你的競爭對手,惟有了解對方,才有可能超越對方。

四、順舍逆取——為人處事一定要審察環境,學會變通

1.如何樹立困境中生存的勇氣

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複。

——《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