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就是要創造美好,如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環境,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家庭,美好的社會,美好的人際等等。寶貴的生命對人隻有一次,一次性的生命旅程如何行進,大概是人類誕生以來的第一個不解之謎。
我們可以設計生活,並為生活而奔波;我們可以設計人生,並為人生而努力。但生活隻是對生命的維持和延續,人生隻是對生命的儲存和安放,當生命的全部在生活和人生中產生震撼、發光發熱的時候,生活和人生的意義才體現於生命的全部。
生命的全部以旅程計算,每一程都不能虛度,每一程都不能耽誤,每一程都不能空白,這樣,回憶往昔的時候,你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生活碌碌無為而羞恥。
生命最感悲哀的是,它不可能有多次,但許多人連一次都沒好好度過。他之所以產生對功利的急迫心理,說到底,是沒有精通生命的根本之道和根本之理。
世人任何罪惡的起因,都是由於理智的蒙蔽,對萬事萬物隻看到好的一麵而忽略壞的一麵。在這充滿物欲誘惑的時代,我們必須隨時以清明的理智來把我們的言行導入光明的正途。
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應該要求自己上進,要求自己做事要精確、要成功,但一個人的智力、體力、領悟力與適應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和範圍,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一路領先,勝過所有的人。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力量有不能達到之處,承認天外有天,能人背後有能人。
真正成功的人常能舉重若輕,履險如夷,臨危不亂。這是一份定力,一分自信,也是一種智慧。大處如此,小處也如此。讀書、參加考試,除認真準備之外,還要把得失置之度外。凡事在於自己盡力而為,隻要自己已經盡力,成功與否,那就已經不是自己的力量所能操縱,多去憂慮反而分散了自己的精神與心力,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
個人的成就與競爭時的得勝,固然快樂。假如一個人處處爭強好勝,則不但享受不到成功的樂趣,反而充滿唯恐被人超越的苦惱。由於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情,生命中那些原本值得欣賞的,也會被漠視,生活的內容會變得枯燥、冷硬而乏味。
假如你已經具備了天賦的聰明和後天的勤奮,希望你在這兩個成功的必備的條件之外,再加上一份平淡輕鬆的心情,那才是真正的智者所應追求的。
5.適可而止,見好就收
得其所利,必慮其所害;樂其所成,必顧其所敗。
——劉向《說苑》
世事如浮雲,瞬息萬變。不過,世事的變化並非無章可循,而是窮極則反,循環往複。《周易·複卦·彖辭》說:“複,其見天地之心乎!”“日盈則昃,月盈則食”,中國人從周而複始的自然變化中得到心靈的啟示:“無來不陂,無往不複”,老子要言不煩地概括為:“反者道之動。”人生變故,猶如水應變能力,事盛則衰,物極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就應處處講究恰當的分寸。過猶不及,不及是大錯,太過是大惡,恰到好處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於這種認識,中國人在這方麵表現出高超的藝術。
做人不要做絕,說話不要說盡。廉頗做人太絕,不得不肉袒負荊,登門向藺相如謝罪。鄭伯說話太盡,無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見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線,日後好見麵。”凡事都能留有餘地,方可避免走向極端。特別在權衡進退得失的時候,務必注意適可而止,盡量做到見好就收。
一個聰明的女人懂得適度地打扮自己,一個成熟的男子知道恰當地表現自己。美酒飲到微醉處,好花看到半開時。明人許相卿說:“富貴怕見花開,此語殊有意味。言已開則謝,適可喜正可懼。”做人要有一種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時莫忘回頭,著手處當留餘步。此所謂“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宋人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傳》,謂做人當知時、知難、知命、知退、知足,時人以為智見。反其道而行,結果必適得其反。
君子好名,小人愛利,人一旦為名利驅使,往往身不由己,隻知進,不知退。尤其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適可而止,見好就收,無疑是臨淵縱馬。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總是春風得意。人生最風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暫的。“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就像搓牌一樣,一個人不能總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後往往就是壞牌的開始。所以,見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贏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樣。與人相交,不論是同性知己還是異性朋友,都要有適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勢盡人疏、利盡人散的結局,同時友誼也隻有在平淡中方能見出真情。越是形影不離的朋友越容易反目成仇。
因此,古人告誡說:“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即使是恩愛夫妻,天長日久的耳鬢廝磨,也會有愛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詞人秦少遊所謂“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不止是勞燕兩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應為終日廝守的男女情侶之醒世忠告。
6.學會選擇,學會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