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處事平衡的最佳方法(12)(2 / 3)

從中國曆史文化上看,這種剛健精神、積極精神,也可以稱為儒家精神,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傳統精神。先秦之際,百家爭鳴,百家競立,在學術思想上大放異彩。曆代都以儒家思想作為正統的主流,而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悠久曆史之所以能綿綿不絕,實在是有賴於儒家思想起了砥柱作用。每當社會處於危險時期,常常能繼絕廢興,力挽狂瀾,引百川東流。從宋代以後,中國民族之所以衰落,就是真正的聖賢豪傑不多,使得人們喪失了祖先發揚光輝的古代中國精神。從知識階層來說,也喪失了古代儒家的真正精神。

世界著名的走鋼索人卡爾·華倫達曾說:“走鋼索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他都隻是等待。”他就是以這種態度來走鋼索的,第一次都非常成功。但是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表演時,從75英尺高的鋼索上掉下來死了,令人不可思議。後來也是走鋼索名人的華倫達太太說出了原因。在表演的前三個月,華倫達開始懷疑自己“這次可能掉下去”。他時常問太太:“萬一掉下去怎麼辦?”他把很多精力用在避免掉下來上,而不是用在走鋼索上。

保羅·蓋蒂卻對自己充滿自信。他挑選了50名同樣充滿自信的優秀工作人員,送他們接受嚴格的訓練和學習,同時製造工具的準備工作也緊鑼密鼓地展開了。不久,50名培訓人員回來了,10套工具也準備就緒。生產開始的時候,6個月的期限還未到呢。開工之後,蓋蒂幾乎每天都和工人生活在一起,在他的領導下,工人們的生產效率竟是其他同樣機型飛機製造工廠的10倍……

當人們問及蓋蒂成功的秘訣時,他說:“一個人的成功,關鍵是應該堅信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主見,對成功充滿自信和樂觀的態度。不要滿足於已擁有的成績,局促於自己熟悉的範圍,也不要迷信權威。”

再回過頭來看孔子所說的“剛毅、木訥近手仁”,便可以證實仁確實具有剛健的盛德,而不隻是柔和一種說法。王陽明雖識得“生生不息”的真諦,總還免不了受佛學的影響,隻從寂靜中去識取“本體”。宋代的明理學、心理學家的手中功夫,也就是入道功夫,大都與這個有所差異。難入上乘,更落於空疏、迂拘、文弱、萎靡,失去了剛健的勁氣。於是,民族性的生命力、精神力,就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侵蝕而逐漸衰弱。

人們如果能自強不息,就能克服困難、戰勝敵人,不受天然的淘汰、社會的淘汰。這種剛健自強的民族精神,就能產生不妥協、不屈服的精神,不同化、不投降的氣節。能屈服人而不受人所屈服,能同化人而不受人所同化。

8.堅忍是成功的要訣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中庸》

《中庸》中記載:子路問強,孔子回答說:“南方的強,北方的強,都是抑製下的強。以寬柔來教導,不回報於道,是南方的強。用上等的料子包著,至死不厭,是北方的強。所以君子仁厚而不入俗,中立而不偏頗。強看得太貴重了,在國家清平時就能暢通無阻了。強看得太貴重了,在國家昏亂時,到死都不變動。”這就是孔子的 “發強剛毅”、“齊莊中正”的聖賢氣象。

孟子說:“自暴的人,不必與他交談。自棄的人,不必與他同事。”對於自暴自棄的人,我們要謹慎地防範他。在古今中外的曆史上,所有特殊的偉大的人物,都是從艱難困苦中,甚至危險中奮鬥過來的。就像拿破侖、華盛頓、甘地等劃時代的偉人,都是這樣的。再像漢高祖劉邦的前身,僅是一個小小的亭長,明太祖朱元璋的前身,僅是一個廟裏的小和尚。再從中國上古來看,“舜出自於一個莊稼漢,傅說出自於一個建築工,膠鬲出自於一個魚、鹽的商販,管仲出自於士人,孫叔敖出自於漁民,百裏奚出自於五張羊皮換出來的。”

這就是說,我們不要把自己的發展力量估計得太渺小,把環境的束縛力量估計得太大。隻要我們堅定一種必勝心成、不死不休的精神,勇敢地與外力拚搏,一定能有成就。

困難可以誘發人們生命中的堅韌潛力,危險可以開啟生命中勇敢的潛力,這兩者都能引發出生命的光芒。而困難越多,危險越大,成功與發出的生命光芒也越大。

中國辛亥革命的成功,就是孫中山先生以大無畏的精神,不屈不撓,前仆後繼,艱苦奮鬥才有的結果。法國革命經曆了長達八十年的奮鬥,幾千萬生命的死亡,大量財產的損失,才取得成功。而美國的獨立戰爭,也是經過八年的奮戰才取得成功。在民國革命史中,黃興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將領,他除了天生勇敢之外,最重要的是一刻也不忘戰鬥的精神。隻要有機會,決不放棄,將生命置之度外,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他在許多次戰鬥中,都是冒死指揮戰鬥,才取得成功。他曾經說:“天下沒有難事,隻有堅忍二字,才是成功的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