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處事平衡的最佳方法(16)(2 / 3)

這位辦事員的成功便得益於開頭的那幾句恭維話。這樣,對方就不好意思冷漠一個恭維尊敬自己的人了,自然會在維護自我形象的心理支配下變得和藹可親起來。使用恭維方式時需注意兩點:一是要實事求是。恭維的內容不是無中生有,而是確有其事,對方才會感到高興。如果進行肉麻的吹捧,拍馬屁,清醒的高傲者會把你當成小人而更加小視。二是使用讚美要適可而止。讚美在這裏不過是使高傲者改變態度的手段,是交際的序幕。如果一味讚美,而不及時轉入正題,就失去了意義。

12.切莫自作聰明

君子不惡人,亦不惡於人。

——蘇軾《文與可字說》

在我們的周圍,有些人喜歡抬杠,搭上話就針鋒相對,無論別人說什麼,他總要加以反駁,其實他自己一點主見也沒有。不過當你說“是”,他一定要說“否”,當你說“否”的時候,他又說“是”了。這是一種極壞的習慣,事事要占上風。

即使你真的比別人見識多,也不應該以這種態度去和別人說話。你簡直不為對方留一點餘地,好像要把他逼得無路可走才心滿意足。相信你並沒有想到這一層,但實際上你卻是這樣做的。這種不良習慣使你自絕於朋友和同事;沒有人願意給你提意見或建議,更不敢向你提一點忠告。你本來是一個很好的人,但不幸你染上了這種壞習慣,朋友、同事們都遠你而去了,惟一改善的方法是養成尊重別人的習慣。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談論中,你的意見未必是正確的,而別人的意見也未必就是錯的。把雙方的意見綜合起來,你至少有一半是對的。那麼,你為什麼每次都要反駁別人呢?大概有這種壞習慣的人當中,聰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聰明的人,也許他太熱心,想從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見解,他以為這樣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實上完全錯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沒有必要費心做高深的研究的,既然不是在研究討論問題,又何必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固執己見呢?

另外還應該注意,那就是在輕鬆的談話中,你不可太認真了。別人和你談話,他根本沒有準備請你說教,大家說說笑笑罷了。你如果要硬作聰明,拿出更高超的見解,對方也決不會樂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以隨時提出像要教訓別人的神氣。

當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議時,你如果不能立刻表示讚同,但起碼要表示可以考慮,不可馬上反駁。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應注意,太多的執拗能把有趣的談話變得枯燥乏味。

如果別人真的犯了錯誤,而又不肯接受批評或勸告時,你也不要急於求成,不妨後退一步,把時間延長一些,隔幾天再談,否則,大家固執己見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傷害了感情。

因此,你千萬要謙虛一些,隨時考慮別人的意見,不要做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而應讓人們都覺得你是一個可以交談的人。

大量事實說明,人們談話時都有一個目的,想知道別人對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他們希望別人也能和自己一樣對某件事情有相同看法。如果別人的看法與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你也應該顯得對此很有興趣。

如果雙方的意見一致,你就會感到一種同情的安慰;如果發現雙方的意見有差異,你也會感到這是一種刺激,因而引起雙方的爭論。因而,當你聽到別人的意見和你一樣時,你要立刻表示讚同。不要以為這樣做會被人認為你是隨聲附和,因而就不吭聲了。不吭聲,雖然不會被人誤解為隨聲附和,卻也容易使人認為你並不同意他的意見。

13.為人高傲是把自己孤立起來

位益尊,則賤者日隔。

——韓愈《與陳給事書》

高傲者最不得人緣。山外有山樓外樓,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為人處世最不該有的就是自高自大、傲視別人。

孔子說:“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耿定向說:“我們能真真切切地嚴責自己,雖然是下等人,都有可取之處,都有長處益處;若是放下自己,隻求他人,賢人君子,都不免指責。”朱天麟說:“士人也不應該過於自恃,不必過於謙讓古人,而要能謙讓現在的人。沒有一人不是在自己之上,就沒有一人不出自自己之上。”這些見解都是深得中庸處世之道。

日中就得西斜,月圓就要月缺,物盛必衰,這是天地的道理。人體驗到了天地的道理,高就會自卑,盈就會自謙,尊就會自抑。所以孔子說:“君子做事不自大,有功不自傲。”君子不以他所能做到的而瞧不起別人,不以自己不能做到的自愧於人。虛己對人是長進仁德的基礎,自謙是受人尊敬的階梯。念念不忘謙虛二字,自然是高風可仰,心光可掬。